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岳西近5万人通过发展茭白产业稳定脱贫大山深处长出“金元宝”

时间:2020-08-27 14:37:58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夏日炎炎,岳西县海拔600米以上的深山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每天几百吨的高山茭白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大菜市场。“今年茭白总体价格很好,目前均价在3块多钱一斤,主要销往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一线城市,市场供不应求。”头陀镇虎形村茭白发展大户宋本鑫每天忙碌着对接市场。岳西茭白生长于高山冷浸田,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值达2.5亿元,一般在6至9月上市,是岳西县产业脱贫功臣、千家万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江南名菜扎根深山

“我们这里地处深山,海拔高,冷浸田多,过去田里种水稻,再怎么辛苦也很难填饱肚子。自从种上茭白,田里的收入年年增高。现在种茭白的技术成熟了,一亩茭白的产值是水稻的6倍以上。”岳西县头陀镇虎形村退休的老村干宋华友说。

岳西县耕地面积22.9万亩,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耕地占60%以上。高山区夏季温凉的气候,不适宜水稻生长,易发生“青封灾”。

穷则思变。从2001年开始,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岳西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在这种条件下探索种植茭白。试种成功后,茭白亩产值比种水稻要高几倍。

“一个产业,没有多年的扶持发展,是打造不出来的”,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蔬菜专家储海峰说。近20年来,岳西历届县委、县政府认准茭白产业不放松,先后将茭白列入扶贫攻坚六大工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组织、政策、资金上予以保障和扶持,并将茭白产业发展列入乡镇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县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对茭白产业的基地建设、新品种试验、技术培训、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对特困户、贫困户、一般户新发展茭白每亩分别补助400元、200元、100元。

通过不懈努力,岳西茭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岳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2017年岳西荣获“中国高山茭白之乡”称号。

种茭白脱了贫困帽

在脱贫攻坚中,茭白是不少岳西县深山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24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发展茭白产业,很多贫困户种茭白脱了“贫困帽”。

“我家种了5亩茭白,进入收获季节,把茭白送到合作社就变成了现钱,一年茭白收入3万多元。”主簿镇余畈村的储成启笑呵呵地说。储诚启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种上茭白后,他家很快就摘掉贫困帽。每年收完茭白,他还能外出务工几个月,家里渐渐富裕,盖起了两层楼房。

石关乡马畈村李叶才以前在外地务工,每月才三四千元收入。看到乡亲种茭白富了,6年前也返乡,利用家里6亩水田种起了茭白,“每亩纯收入7000元左右,相当于一天的工资有两三百元,比在外打工划算。”

头陀镇虎形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茭白产业,聚力脱贫攻坚,2019年底,该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我村发展茭白1500亩,人均近一亩,茭白已成为我村发展增收的主导产业,仅茭白一项,我村村民每年每人增收4000元。”虎形村党支部书记王贻福说。

像储成启、李叶才一样,全县近5万人通过发展茭白产业稳定脱贫,98%的茭农先后住进了新楼房,40%的茭农买了小汽车,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茭白楼”“茭白汽车”,岳西县茭白产业也因此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经典案例。

品牌打造推动发展

茭白被誉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以前大别山区鲜有种植商品茭白的记录。“作为引进的品种,岳西茭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并非一帆风顺。克服病虫害、品种的退化,品牌的打造,都是需要持续不断攻关的课题。”储海峰说。

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帮助群众科学用药,不断攻克技术瓶颈,茭白发病率从过去的10%降至现在的6%以内,亩产不断提高。汪寿成是石关乡东冲村的一名贫困户,过去一直在外务工,对种田不在行,看见乡亲种茭白致富了,也回乡种茭白,但产量和品质一直不行。有了科技帮扶后,汪寿成的茭白越种越好。“农技人员发现我用肥不对,教我将复合肥改为鸡粪等有机肥,在茭白成长前期,他又教我如何分根和提前预防病虫害,现在我亩均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今年5亩茭白纯收入三万元不成问题。”汪寿成开心地说。

在茭白品种更新方面,岳西县坚持抓新品种引进和提纯复壮技术推广,5年来共引进茭白新品种15个,建立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300亩,引导农户科学选种留种,推广茭白标准化生产,全县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4.2万亩。


(通讯员 徐进群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