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户:吴正浦
脱贫记:
2016年建档立卡,2018年正式脱贫。
创业一路艰辛,成功来之不易。未来我要把产业做得更好、更稳、更大,带领更多乡亲一起稳定增收。”
——吴正浦
5月27日,宿松县隘口乡隘口村卓艺服饰就业扶贫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套用当地村民们的话,车间老板吴正浦曾经是一个“浪子”。2017年之后,吴正浦“浪子回头”,返乡创业,不但使自家摆脱贫困,而且带动乡内18个贫困人口就业。
1978年出生的吴正浦,家住隘口乡毕凉村张岭组,曾一直在浙江杭州打工,从事服装加工工作。2014年9月,因为朋友出头误伤人入狱三年。
三年时光,不堪回首。家里没有了顶梁柱,失去了经济来源。在家为他带儿子的父母,精神备受打击,身体每况愈下。2016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时候是真困难啊。2017年9月出狱后,身无分文,父母也帮不上忙,我只得请求村里寄了1000元钱当路费。”吴正浦说,回乡后他抛弃了所有外界的“偏见”,一心扑在创业赚钱上,“那时上有老、下有小,等米下锅,哪还有心思管别人怎么看你?唯有干事创业、赚钱脱贫,才是头等大事。”
回乡后,吴正浦发现隘口乡内基本没有服装加工厂。于是,他决定结合自己十多年的职业特长,在家乡办一个服装加工厂。办工厂,需要厂房、设备、员工,更需要启动资金。然而,口袋里空空如也,怎么办?
“关键时候,还是朋友帮了忙。”吴正浦东挪西凑,从朋友那里借了3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租了一间300平方米的民房,把自己在杭州的10台缝纫机拉了回来,和杭州的客户联系好订单,招了13个工人,就干了起来。
2017年底到2018年底,是吴正浦艰苦创业的阶段。那一年,他和工人们同吃、同干活,既当老板又当员工。自己努力、朋友帮忙、地方政府支持,到2018年底,他的工厂成功获批县级就业扶贫车间。2018年纯利润3万元,全家正式脱贫。
为了扩大规模,2019年吴正浦建起了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加工厂内缝纫机增加到了89台,用工最高峰时达到了80人。这一年,通过艰苦努力,他纯收入超过8万元,成功解决了乡内18个贫困人口就业。
“在厂里做事,计件算工钱。我年纪大、手脚慢些,一个月也能赚2500元。”虞月冬是该乡清河村西边组脱贫户,今年50岁了。她说,吴正浦办的就业扶贫车间很好,让她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就近照顾家人。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吴正浦扶贫车间内的业务较去年冷淡了些。当下,他正四处联系客户,稳定订单。“我困难过,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所以一定要稳定生产,一定不能让贫困户们失业。”吴正浦说。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近些年对我的帮扶,感谢社会对我的重新认可,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创业一路艰辛,成功来之不易。未来我要把产业做得更好、更稳、更大,带领更多乡亲们一起稳定增收。”吴正浦这样说道。
(孙凯华 记者 沈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