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市文明办向我市广大餐饮经营单位及市民发出倡议,推行“公筷公勺”制。如今半个多月过去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安庆晚报》4月10日)
我们的饮食文化高度发达,大众也向来喜好扎堆聚餐。可因没有使用公勺公筷的传统,这无形中就加大了交叉感染病毒的风险。已有研究表明,由于饮食不当或共用餐具进食,可能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有几十种之多。因此,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推行“公筷公勺”制,防止病从口入,让公筷公勺守住舌尖上的健康。
毋庸讳言,通过聚餐交流情感、增进友谊,是我们的一大文化传统。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气氛温馨热闹,在吃饭的同时也交流着感情,相互夹菜的饮食习惯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你一勺子我一筷子,大家与嘴巴接触的餐具进了同一盘菜,也给了各种细菌病毒传播的机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因为聚餐引发的感染就屡见不鲜。
虽然,让公筷公勺守住舌尖上的健康,最终要靠每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其背后各个环节的联动,种种细节的打磨,考验着人们自律、他律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早已习惯于围坐合餐的大众,要摒除“一双筷子吃天下”的旧习,还需要形成共识,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此类知识的普及。比如社区宣传栏、官方网站、横幅标语等;再如开科普讲座,通过漫画、动画对儿童开展科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带动公众参与,加以引导和规范,就有助于人们了解相关知识、形成使用公筷公勺共识。
当然,要形成使用公筷公勺的餐桌文明,离不开家庭的积极作用。即使在家就餐,也应尽快养成使用公筷公勺习惯,使之成为一种生活自觉。
同时,让公筷公勺守住舌尖上的健康,还少不了外部的制约。想想近年来,有关部门推动公共场所室内禁烟取得积极成效,不得在餐厅内吸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可见,积极倡导加上规则强制,是可以养成好的风气。要充分认识到使用公筷公勺不是小事,这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尊重,也是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故此,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等各类经营主体均应守土有责,在门店或餐桌上放置醒目标识,主动提醒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从场景、服务和氛围上做好保障,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以此来积极响应市文明办的倡议。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认真考虑是否可以出台具有强制性的一些举措,加强公筷公勺的推广和执行,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餐饮和生活方式。若此,让公筷公勺守住舌尖上的健康,就能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