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以张恨水文化提升潜山文化软实力

时间:2019-12-09 14:37:22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初冬时节,稻田枯黄,村庄宁静。

潜山市余井镇黄岭村醒目的皖派故居,青砖配小瓦,回廊挂落窗,鹅卵石砌墙,桂花树在寒风中轻轻摇曳。这里有沉淀岁月的古朴家具,有印证历史的老水车,徘徊其中,仿佛遇见一代文学大师张恨水躬耕苦学、习文著作的少年身影。

情牵桑梓 心系家乡

从潜山走出去的张恨水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通俗文学大师,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为读者创作了100多部中长篇小说,其中大多为章回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字。

出生于1895年的张恨水原名叫张心远,后来他把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的恨水二字用作自己的笔名。这个笔名伴随了他50多年的创作生涯。幼年时张恨水历经漂泊苦难,在多次辗转搬家的路上迷上了《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小说,从此“跌进了小说圈”。他用手中的生花之笔,不断把自己对世间的认知写进了小说里。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字的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他的声名达到巅峰。

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刻画入微,描写生动,文字浅显,口语自然,主要表现了反对封建,反对军阀、官僚的统治,揭露社会不平,主张抗战,主张恋爱真诚婚姻自主。张恨水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还饮誉海外,他的小说被译为多种文字,拥有广泛读者。

张恨水对故乡有着深厚情感,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家乡的描写。民国报界三个“徽骆驼”之一的老报人张友鸾曾说:“张恨水是安徽潜山人,抗战小说有许多是家乡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亲切动人。”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之前,张恨水将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从南京迁到潜山故居。张恨水应潜山抗日动员委员会之邀,做了题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演讲。之后,张恨水又应邀到梅城小学做题为《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演讲,引起了轰动。

潜山的风物民情,不仅在张恨水《潜山人说潜山》《潜山出头了》《故乡的小年》等数十篇散文里摇曳生姿,还深藏在《天明寨》《天河配》《冲锋》《现代青年》等一系列以潜山为地理背景的中长篇小说中。

在成名作《啼笑因缘》序中,张恨水特地落款“潜山张恨水”。池州学院教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曾说,“张恨水的很多作品,是以家乡为背景素材的,比如《秘密谷》《天明寨》等。他曾用过‘天柱山人’‘我亦潜山人’等笔名。”谢教授表示,张恨水的一生与潜山紧紧相连。晚年行动不便,他还常把保存多年的一套黄梅戏《天仙配》唱片拿出来放,重温乡音,抒发乡情。

“虽然父亲生活在江西的时间更长,但他对潜山最为眷恋。父亲写过这样一首诗:‘江南家住碧萝村,村外丛山绿到门。一别早忘猿鹤约,十年犹忆水云痕’,这首诗流露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张恨水长女张明明说。

最让张明明难以忘怀的,当属父亲张恨水生活中展现出的家乡情结。在张明明的记忆里,父亲张恨水始终保持着家乡人喝绿茶的习惯,特爱吃家乡风味的清蒸豆腐,还有肉丝炒千张。

落叶归根 山水相依

与叶落归根情怀遥相呼应的便是,潜山人民对张恨水回归故里的无限期盼。在当地人眼里,潜山有三宝:一座山一条水一朵花。山是闻名天下的天柱山,而水是就著名小说家张恨水,花是指杂技皇后夏菊花。

早在1992年,潜山市便积极推动张恨水“回家”。为实现大师叶落归根的愿望,潜山市着手规划建设张恨水文化园。潜山市博物馆原馆长李丁生介绍,由于张恨水先生有叶落归根的遗愿,其子女也很希望父亲能魂归故里。与此同时,家乡人民也一直在为先生的“回家”铺路。张恨水家的祖坟就在黄岭村山后的一个山岗上,先生亲属都长期在外,回乡祭拜机会少,当地群众每年清明和春节都到先生的祖坟上祭拜,还帮着清理坟上的杂树和四周排水沟。

为给大师身后找一个合适的安息之地,潜山市政府为墓园选址三易其地。最后,在亲属的建议下,当地政府选中潜山市博物馆内西侧的一块土地,规划占地6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潜山市博物馆馆长陈立民告诉记者,早年,在规划张恨水墓园时,张恨水的女儿张明明曾提出,张恨水是布衣作家,喜爱宁静的生活,因此墓园的规模不要大,肃穆宁静就好。设计公司根据张恨水题画中的诗句“看云小息长松下,自向渔矶扫绿苔”的意境,设计了墓园的外部景观。

2012年10月12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张恨水先生最终在故乡潜山市入土为安。张恨水的骨灰被迁到新建的张恨水墓园,随同骨灰一起回乡的,还有张恨水生前最爱看的2500多册《四库备要》目录,以及部分遗物和62本《张恨水全集》照片。同时,张恨水的亲属将整理好的张恨水作品,每个版本的书籍各捐赠博物馆一套。自此,张恨水先生叶落归根,与天柱山实现了“山水相依”。

墓园总投资480万元,内设陈列馆、墓室、铜铸像、恨水亭等。2014年,在张恨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潜山市博物馆完成张恨水纪念馆的重新布展,并赶在暑期对社会开放。重新布展后的张恨水纪念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面积270平方米。纪念馆陈列共分为“少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情怀”“夕照青山”“故土情结”“传播与研究”七个专题,以清晰的脉络、合理的分章、精准的表述,全面展示了张恨水人生历程和创作成就。

张恨水纪念馆的开馆,为世人打开了这样的一扇窗:他可以是女儿眼中亲爱的父亲,他也可以是最重民族气节的小说大师;他可以是富有正义感的新闻报人,他还可以是思念家乡,声声唤归的游子……该馆自重新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每天接待观众均在一千人次左右,不仅成为潜山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天柱山旅游的新景点。

擦亮张恨水“文化名片”

在潜山,有一批本土学者自发研究张恨水,他们中有普通机关职工、教师,还有退休老同志。潜山市到处烙下张恨水的文化印迹:城区广场上刻有张恨水头像和“啼笑因缘”题字,中小学把张恨水写进乡土教材。

近年来,潜山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好文化牌,擦亮张恨水这张“文化名片”,不断提高潜山的文化软实力。

为此,潜山市不断加大硬件设施保护修缮和建设,投资200万元对坐落于黄岭村的张恨水故居进行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复原了张恨水少年时和家人在潜山生活情景。故居修缮后,很多张恨水文学研究爱好者到此研学旅行,张恨水文学与思想也在这里得到碰撞。

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潜山市通过成立研究会和开展活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来提高知名度。今年11月15日至17日,“张恨水研究与新时代”学术研讨会在潜山市召开,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恨水故里,就张恨水研究与新时代主题,着力探讨了张恨水文化遗产、创作经验和思想精神的新时代价值。“这样大型活动每隔三五年就举办一次,年年举办小型活动。”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秘书长朱显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了学术研究,潜山还从社科普及、文化载体建设方面宣扬张恨水文化。“正在积极把余井中学打造成张恨水文化特色校园,将在这里长期举办张恨水展览,并把张恨水诗词、散文赏析纳入教材,用校歌传唱张恨水作品。”

“以前和别人介绍家乡名人张恨水,除了县城的墓园我还真找不出别的,现在,故居就在我家旁边,很多外地的同事都想前来参观。”一直在外地工作的陈重山老家住黄岭村,去张恨水故居看一看成了他对孩子进行乡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我的孩子也和她的同学骄傲地介绍家乡名人张恨水,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信,而且是把根留住的最佳方式。”陈重山感叹。

目前,潜山市正抢抓全域旅游机遇,持续推进恨水故里和长春水库资源整合,大力打造乡村休闲、亲水休闲、文化休闲等恨水文化名片和产业,力求“人文共自然一色,旅游与文化齐飞”。


(记者 陈娟娟 通讯员 聂玲慧 朱礼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