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上下更大功夫。迎江区有村居47个,其中社区31个、占了近2/3。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同步推进乡村治理,对于推进迎江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先后走访了钱牌楼、秦潭湖、龙狮桥、先锋、永胜、双井、荷花塘等村居,与部分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对当前我区基层社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形成的原因、解决的思路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迎江区基层社会治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迎江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党建引领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区委积极落实“一纵一横一清单”体系,在区党建办基础上,成立街道大工委6个,社区大党委31个,社区网格党支部161个。街道大工委成员单位59个,大工委兼职委员64人。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160个,大党委兼职委员150人。今年以来,各大工委制定清单事项109项、完成98项,各大党委制定清单事项219项、完成186项,清单事项涉及基层社会治理接近一半。从实践来看,“一纵一横一清单”体系较好促进了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确保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
二是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推开。迎江区承担了安庆市社区治理网格化信息化试点。7月份以来,试点单位宜城路街道及其4个社区累计通过手机APP上传办理事项163个、更新户况信息162条、更新人员信息2328条。同时,建有网格344个,在文明创建等工作上发挥了较好作用。建有区级综治中心1个、乡街综治中心9个、村居综治中心47个。全区“天网工程”累计安装摄像头2075个,社会组织自行安装1600个左右,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治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就基层社会治理建立了一些管用的制度机制。近期我在社区调研,普遍反映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制度落实越来越好,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有较大促进作用。今年,33名县干和50个区直部门结对包保村居的扫黑除恶、安全环保、信访维稳、党建、创建等重点工作,经统计,9月份以来,仅区委常委就累计为包保村居解决实际问题70个。
主题教育以来,全区累计收集民情1167条、解决987条,办结率近85%。其中龙狮桥社区还推行了党员认领民情制度,钱牌楼社区建立了“全科社工+民情账本”制度,先锋社区“民情账本”制度坚持了15年。
四是治理思维明显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开展文明创建结构性改革,推行“六制工作法”,不仅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也提高了“德治”水平。全区基层社会治理还涌现了一批品牌,如南水回族社区“马大姐工作室”、先锋社区“民心零距离”、炮营山社区“阳光360”、滨江街道幸福节、宜城路街道民俗文化节等。这些都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了“三治融合”,值得总结、推广和发扬。
二、迎江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组织体系不完善。“一纵一横一清单”、网格党支部做得不实,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员教育管理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村和社区党员党内组织生活经常参与率只有50%左右,“支部建在网格里”缺少有效支撑。这里面既有乡(街)党(工)委书记主体责任缺失问题,也有社区党委书记组织能力偏弱原因,同时还有组织部门督促指导不够的因素。我认为,要想抓好社区治理,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必须延伸拓展到社区治理每个末梢,才能确保社区治理的正确方向。
治理模式不明晰。网格构成不尽合理,没有很好的吸纳诸如社区民警辅警、执法队员、环卫保洁员、“两代表一委员”、业委会、物业管理人员等人群。社会组织培育重视不够,社会组织数量偏少、服务能力偏弱、行政色彩偏浓、生存发展困难,缺乏应有的民间性、志愿性、独立性和可持续性。虽逐步实现“乡街吹哨、结对部门来报到”,但“乡街吹哨、相关部门集体来报到”尚未形成,治理合力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要想抓好社区治理,必须打破线形治理模式,健全网状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各个层面作用。
“三治融合”不到位。首先,自治效果不好。当前社区治理的主体主要是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议事委员会,但业主委员会和议事委员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其次,法治水平不高。执法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依然存在。其三,德治手段不多,主要停留在各类好人等评选、举办一些文体活动等形式上,方式单一、措施碎片、张力不够。要想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深度推进“三治融合”,努力构建善治新体系。
调解能力不够强。一是对调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单位和部门对人民调解作用认识不充分,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专业性不强,调解方法手段单一。三是队伍不稳定。兼职调解员居多,流动性较大。要想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必须着力解决人民调解员覆盖面、专业化等问题,不断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
制度执行不见底。有的乡街和区直部门既不抓自身的制度建设,也对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制度打折扣执行,落实上存在“时差”和“温差”。通过调研,我认为,要想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高度重视治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腾出更多精力、更多时间,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保障措施不到位。基层一线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社区经费拨付存在简单化、“一刀切”,一定程度导致大社区、新社区经费不足。同时,社区本身“等靠要”思想也比较严重,社区干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工作作风依然存在问题。通过调研,我认为,要想抓好社区治理,必须从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抓起,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特别是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
(二)原因分析
学用相脱节。一些问题表明我们现在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问题、社会治理体制建立问题、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问题、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等问题吃得不透、研究得不深、落实得不够有力。同时,外出学习不少,学以致用不多。近年来,我们考察了扬州广陵文昌花园的“郑翔工作法”、镇江京口的“双全”社工、“中心+社区”以及无锡梁溪的“社区用印准入”、社区服务事项准入等一批好的基层社会治理典型,但转化到现实工作中的作法很少。
作风不扎实。城市基层党建“一纵一横一清单”、网格党支部等虚化问题、“三治融合”碎片化问题、基层“检查多、表格多、文件多、会议多、牌子多、甩锅多”屡禁不止问题、开会成了推动工作主要方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折射出我们的工作存在严重的行政化、机关化、简单化、浅显化、表面化问题。根子出在作风上。
能力要提升。新时代有新要求,但老模式的干部还有不少。“三治融合”的牵头部门无所适从,城管体制改革的“半撂子”,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两张皮”,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整合不到位,群众诉求响应不快速,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反映出我们推进治理的能力、推进治理的本领、推进治理的手段普遍存在问题。
三、加强和创新迎江区基层社会治理对策和路径
迎江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关键是要以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以做实“乡街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机制为重点,以增强乡(街道)统筹协调能力为抓手,落脚点放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一)推动理念转变
一要树立党建引领理念。全面加强区委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切实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动员能力。全面加强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对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帮助社区协调解决难题。做实城市基层党建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一纵一横一清单”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区、乡(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组织纵向联动性,切实提升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横向融合度。坚持“支部建在网格里”,突出抓好网格党支部建设。推深做实“我是党员我带头+”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各类组织、各类群体服务群众、参与治理。
二要树立部门协同理念。强化部门与街区联手联动联合的思想理念,推深做实各项服务基层工作举措。围绕乡(街道)综合执法、管理服务、应急处置等难点问题,建立“乡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整合街道社区治理力量。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结合乡(街道)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滨江街道、龙狮桥乡“中心+社区”模式,将行政事务从社区剥离,探索大型社区治理路径。
三要树立社会参与理念。做实社区网格。坚持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将社区民警辅警、执法队员、环卫保洁员、两代表一委员、业委会、楼栋长、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力量,进行“组团式”管理。抓好社会组织。探索“社区治理+三社联动”的新路子。提升动员能力。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志愿者之城。全面压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提升单位个人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环境的自觉性。推广华中路街道程墩路管理做法,发挥商户自律自管作用。
(二)推进“三治融合”
一要推进基层法治。努力实现“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处置反馈、“一套制度”议事协商。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努力实现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组建公检法司参与的专业调解团队,做实“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深化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和带案下访制度,严格落实县干领导和乡街书记公开接访制度和首问负责制,着力整治因各级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带来的信访问题。大力推进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有机融合。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抓好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区创建。
二要践行基层德治。突出抓好活动开展和资源整合,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学校等广泛展开,提升培育践行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加大“以文化人”力度,复制推广区教体局“你读书·我买单”做法,着力打造书香迎江。提升社区文化中心使用效率,做到“大戏定期唱、小戏天天演”,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要抓好基层自治。着力加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议事委员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作用,让基层干部从“指挥部”“办公室”中“抽身解脱”。借鉴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总结推广秦潭湖社区“周五说事”等做法,广泛搭建“居民说事”平台,着力推进社区多元协商,做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办、民事民评。
(三)强化治理保障
一要保证人能留得住。强化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定期开展社区干部轮岗交流,建立社区干部任职回避、就近工作机制,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晋升、淘汰以及进出的动态管理,推行录用社区人员“双向选择”岗位管理机制,继续实行优秀社区党委书记兼职街道党工委委员和达龄优秀社区书记留任政策,积极争取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政策,探索从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领导干部,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编制精简下沉到基层。
二要保证有钱能干事。区政府要加强对社区经费的统筹,在预算中实行差异化,落实社区服务事项准入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要求。相关区直部门要积极帮助乡(街道)村居争取项目资金和各类试点示范。乡(街道)要积极争取社会资金,依规设立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效率较高的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供给体系。
三要保证设施跟得上。统筹用好社区办公用房,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齐抓”,积极整合公安等信息资源、矛盾纠纷化解、“天网工程”等平台资源,不断强化社区工作网格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促进治理成效升级。
(四)促进手段提升
一是深化“民情账本”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记好“民情账本”,分层分级处理好民情,努力做到“群众需要什么,迎江就干什么”。
二是实施“三零”工程。大力推进“三零”工程,即群众服务“零距离”,问题解决“零障碍”,不抓落实“零容忍”,努力做到群众关心关注事项“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三是聚焦社区治理重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形成。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动“1+8”专项整治常态长效,促进乡村系统治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着力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社区党委领导,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探索无物管小区的管理路径。结合乡(街道)机构改革,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基层政务服务。
(五)优化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评价机制。“行不行,群众评”,把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评判权交给群众、交给媒体、交给监督员、交给第三方。
二是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监督机制。根据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新精神新要求,尽快研究出台《迎江区关于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若干意见》和《迎江区群众办事“零距离、零障碍、零容忍”“三零”工程实施办法》,确定任务,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三是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奖惩激励机制。出台《迎江区群众办事“零距离、零障碍、零容忍”“三零”工程问责办法》,制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奖励办法》,制定从社区优秀干部中招录事业干部工作办法,实施关爱基层干部行动,制定乡(街道)基层社会治理负面清单,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及时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并复制推广,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