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等3个重要时间作出明确要求。“睡眠令”之下,我市广大中小学生睡得怎么样?如何让孩子们睡得更好?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多数孩子“睡不满”标准时长
4月19日深夜11点半,就读于我市城区一所重点高中高一年级的黄浩仍然在埋头做题,这样的学习状态从初二起便是常态。“学校布置的作业能在9点半之前完成,接着就是上网课,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差不到每晚要到12点才能结束,等到洗漱好彻底睡着应该快凌晨1点了吧。”黄浩说。
由于家距离学校比较近,黄浩每天早上6点40分起床,赶在7点10分前进校,中午午睡1小时,这样算下来,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7个小时。
对于教育部发布的“睡眠令”中要求高中生睡眠时长应达到8小时,黄浩笑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我们班有的同学更拼,每晚都学到一两点,我算是睡得比较早的。”
记者随机采访了15位高中生,他们均表示每天睡不满“8个小时”。“有时候,在上午的最后一堂课和下午的第一堂课,会看到有学生打瞌睡。”一位许姓高中老师告诉记者。
“孩子年龄还小,只有睡得好,才能长得好,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在学业压力面前,真正想实现确实不容易。”一位初二学生家长表示,“进入初中后,我发现很多孩子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见缝插针地上课外培训班,大家都这样拼,我们不这样做,觉得好像对不起孩子。”
走访中,记者先后问询了40多位中小学生,只有为数不多的1-2年级的孩子能达到“睡眠令”的要求,绝大部分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都比“标准”要少1-2个小时。而升学压力大、作业多、学习习惯差效率低、上课外培训班、家长自行加任务等等,都是“偷走”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的原因。
落实“睡眠令”需多方合力
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问题,教育部发布的“睡眠令”中提出了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首先是作业“中断”。“教育部提出的‘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这一条,我做不到,毕竟还是会担心孩子受批评。”市民顾小琴认为,在“孩子挨批”和“睡得晚”两者中,大部分家长还是会选择后者。
其次是校外培训时间“中断”。“睡眠令”要求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培训机构不仅晚上培训时间到10点左右结束,还能根据不同的家庭学生情况进行“私人订制”。“如果是一对一教学的话,上课时间可以由家长来定,当然相对费用也要高一些。”位于宜秀区七街附近的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说。张女士的女儿是一名普通本科院校的大一学生,高中三年一直上课外培训班。“现在回过头来看,孩子上了培训班之后的学习成绩其实并没有提高多少,相比较老家农村没有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她的高考成绩并没有多突出,但那个时候在大家都‘上班’的环境里,我们好像也只能上。”张女士说。
最后是游戏“中断”。“自从疫情期间上网课之后,孩子的手机就用上了,多次沟通也收不回来。”初二学生家长凌俊告诉记者,“我们要求孩子晚上不能玩手机,但他到底玩没玩,我们也没办法确定。”
记者从安庆市第六人民医院睡眠专科门诊了解到,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睡眠障碍的青少年学生病例增多。“有的孩子睡不着觉就爱看手机,看手机之后就更睡不着,循环往复,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该门诊负责人胡源江表示。
“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距离‘睡眠令’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段距离。”多位教育界业内人士表示,在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下,如何保证孩子的睡眠,是一项综合教育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及社会多方达成共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