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搬出穷山窝 迈向新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之九

时间:2020-12-25 09:37:15 | 来源:安庆新闻网

易地扶贫搬迁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2016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精心组织、精细施策,让24465名贫困群众安心“出山”,挪出了穷窝、改变了穷貌、拔掉了穷根,走上了不愁吃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幸福路。

_MGL4411.JPG

岳西县石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通讯员 武伍 摄

“挪穷窝” 实现安居梦

整齐美观的楼房、干净整洁的院落、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平坦宽阔的道路……走进岳西县来榜镇,距离镇区仅一公里路的钟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格外引人注目。

“搬进新房,生活又有了奔头。”搬迁户刘婷枝在自家后院忙着腌萝卜。3年前他们一家从大山深处的清潭村搬到钟形安置点,在她看来,搬家是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刘婷枝夫妻俩均已年过六旬,带着30岁智力残疾的小儿子一起生活。以前他们住在深山里,刘婷枝采茶、养蚕,丈夫沈千忠养牛帮人耕田,收入足够维持家用。后来山里种田的人少了,沈千忠和他的牛都失了业。大山里交通不便,发展产业没条件,一家人对未来没有了方向,还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正在夫妻俩一筹莫展时,当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刘婷枝和家人搬到了镇区的安置点,住进了三室一厅带厨房和卫生间的新房子。沈千忠还获得了公益性岗位,负责镇区的保洁,每月工资800元,再加上低保救助、光伏扶贫等政策帮扶,家庭年收入近4万元,今年成功脱了贫。

在桐城市唐湾镇蒋潭村,贫困户许月山同样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改善了生活。

“以前,我就住在对面那座大山上,下山一趟得走四五十分钟。”许月山说,最让他发愁的,除了交通不便,还有生活上的清苦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吃水全靠挑,遇上天干时,还会没水吃;家中电压低,连最基本的电饭煲都带不动;赶上下大雨,得在外面待着,因为房屋破旧,随时可能会倒塌……”

2016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许月山搬到了山下,不用自己花钱就住进了两居室的新房。门前是宽阔的水泥路,屋后是修整清爽的河道,家中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清水,电器也添了一件又一件。生活上再无忧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他自家茶园里茶叶,加工成干茶,每斤能卖450元;干保洁员工作,一年工资4000元;又常在村集体的茶园、家门口的小工程上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他在2017年就脱了贫。

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2016年以来,我市有24465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出了穷山沟,住进了位于县城或县经济开发区、乡镇集镇区、中心村庄的集中安置点。为了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我市还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就业扶持、“两基”提升、社区融入“四大工程”,增强搬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

“换穷业” 确保乐业增收

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的岳西县,在2016年、2017年两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45户6832人,有力促进了岳西县2017年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为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该县在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户到附近企业上班,以满足搬迁户就近就业的需求。此外,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着力将集中安置点打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产业发展的成长点、乡村旅游的风景点、集体经济的结合点,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搬迁与脱贫,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搬迁户安装光伏电站、获得扶贫小额信贷、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流转山田地、带资入股、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促使搬迁贫困人口“换穷业”、无牵挂、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我们这儿,每家每户都有产业。”在来榜镇钟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熊腾姣向记者数起了她家的产业,“2亩茶园、2亩果园,2万棒食用菌,还有3KW光伏电站,每年可增收3万余元。”

熊腾姣以前住在距离镇区有七八公里路的山上,交通不便,孩子上学不便,家里也找不到致富的出路。2017年,她家搬到了镇区的安置点,发展产业,收入稳定。

钟形安置点安置贫困户54户193人。为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该安置点采取以产业促发展,流转土地133亩,为每户搬迁户安排2亩地,立体种植2亩茶、2亩果,并为每户提供2万棒食用菌的种植大棚。基地推行“合作社+搬迁户”发展模式,合作社负责前期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回购产品,贫困户负责基地管理,盛果盛产情况下,每户每年平均可实现收益28000元;以光伏促增收,租用土地11亩,为每户搬迁户集中安装建设3KW的光伏电站,年户均增收约3000元;以技术促致富,镇政府组织搬迁户参加免费技能培训,教学缝纫、电子配件操作、中药材加工等技艺,根据意愿优先安排到该镇扶贫车间、农业企业就业,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年收益不低于12000元。

“楼上生活,楼下就业。”在岳西县石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幢幢小洋楼里,楼上住的是搬迁户,一楼的门面引进了箱包厂,成为了“扶贫车间”,搬迁户不仅可以在箱包厂上班拿工资,还可获得门面的租金分红。

48岁的贫困户方元明,以前一家三口挤在破旧的土坯房中,如今住上了明亮的三室两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一应俱全。他还分到了菜地,吃菜不用花钱买;获得了秸秆禁烧宣传员的公益岗位,空闲时还会从楼下的扶贫车间领材料回家做,并通过参加电商培训,在网上卖起了农家手工锅巴,如今年收入达5万多元,2017年就脱了贫。

“住得安” 实现稳就业

潜山市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易地搬迁与园区结合,依托制刷、纺织服装等产业优势,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园区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实现贫困户就业脱贫与解决企业用工双赢。

对于源潭镇三河村胡庄组的张杏花夫妇来说,搬迁到位于源潭镇经济开发区的源林新村意味着全家脱贫的步伐更快、更稳了。张杏花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在临时管委会的推荐下进入了园区一家制刷企业包装刷子,她爱人在另外一家企业上班。今年上半年她家孩子毕业了,也在这里当电脑文员。如今,一家三口都在家门口上班,月月拿工资,日子越过越好。搬出穷山沟,住上小区房,还走进工厂当起了工人,这是年过半百的张杏花从未想过的生活。

杨泗村花屋组低保贫困户徐贞祥,一家6口人,多年来一直住在低矮简陋的土砖房里,搬迁到源林新村后,分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临时管委会多方面“想办法”,依托徐贞祥本人特长,给他们家找了一份加工工作服的活儿。如今,夫妻俩买了机械在家里加工衣服,解决了经济来源问题。孩子就近在镇上的学校读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源林新村是源潭镇2016年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9栋居民楼和1栋便民服务中心,安置有来自三河、杨泗两个贫困村的贫困户157户475人。干净宽阔的水泥路、品种丰富的绿植,垃圾桶、路灯、宣传栏、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行走在源林新村,仿佛置身于城市小区。

易地扶贫搬迁将贫困山区分散居住的贫困群众搬到了镇区集中居住。为确保贫困群众住得稳、住得安,源潭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发挥产业集群镇优势,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就业,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

一方面,该镇积极与经济开发区企业对接,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镇党委政府及临时管理委员会同开发区企业建立了用工信息交换制度,定期走访重点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临时管理委员会对社区适龄劳动力建立劳务信息档案,对“企业用工、搬迁群众就业”实行“派号、销号”管理;同时,镇村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动员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到安置点招工,为不同情况的贫困户设置对口岗位。另一方面,该镇积极鼓励支持居民创业,落实扶贫相关产业支持政策,鼓励社区居民创办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创业致富。

截至目前,该安置点共有131名搬迁贫困人口在园区40余家企业上班,人均月收入约2500元。

“能致富” 拓宽增收路

搬得出、稳得住,最终的目的是能致富。太湖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原则,创新易扶后扶产业发展载体,将产业培育与安置点建设作为整体联动打造,先后投入易扶资金4460万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工厂26个,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租赁收益项目15个,覆盖收益群众852户、每户年受益3000元,并提供246个就近就业岗位。

为放大易扶资金扶贫效益,太湖县创造性地整合易扶资金,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在寺前镇投资500万元,打造文旅结合的扶贫工厂、扶贫超市、传统榨油厂及服务业“易扶文旅产业园”,每年固定资产收益30万元,覆盖60余户搬迁户,每年户均固定资产收益3000元;带动搬迁户就业8户12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在刘畈乡投资500万元,创办了茶叶加工、素食加工、竹制品加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特产品易扶产业园”,每年固定资产收益约30万元,覆盖100余户搬迁户,每年户均固定资产收益3000元;提供搬迁户就业岗位40个,搬迁群众年务工总收入50万元。同时,在汤泉乡黄下集中安置点开办扶贫工厂,投资100余万元建设食用油加工厂,每年固定资产收益10余万元,覆盖30余户搬迁户,年户均固定资产收益3000元;提供搬迁户就业岗位5个,年户均收入5千元。

这些各具特色的“易扶产业园”不仅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的舞台,同时还辐射带动贫困户、非贫困人员1000多人就近就业。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