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区主城区,“三农”工作一直是迎江区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迎江区打算怎么干?
“首先要厘清面临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7月28日,迎江区委副书记潘结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有利方面,迎江区交通区位便捷、人口人气集聚、市场需求巨大,尤其现代服务业基础好,且正在推进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利方面,农业特色产业体量较小、质量不高,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亟待加强。
“其次要注重规划先行、典型引路,坚持精品示范、串点成线、整体推进。”潘结标说,迎江区已围绕“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的目标,制定出台了《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建立了由区委副书记统筹、产业振兴等3个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具体而言就是筑好“一线一片一块一体多园”的平台。
“一线”即沿江岸线农业产业经济带,依托林业3P项目建成沿江500亩十公里长廊景观带,建成1000亩连栋温控大棚的设施农业集聚区,形成2000亩的特色种植产业带,争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一片”即加快新洲片区整体开发,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紧扣“生态功能区、城市后花园”的定位,推进新洲湿地公园和七、八号套两岸休闲观光区建设,发展5000亩特色经济农作物种植。
“一块”即加快推进柘山河、破罡湖整治,串联长风沙、碑林及周边休闲农业资源,建成包括文化展览馆、饮食文化馆、乡村民宿等在内的长风沙综合型水上文化休闲中心。
“一体”,即聚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选好产业、盘活土地、多元投入,以产业链的思维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力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多园”即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要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5-10家省、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乡村振兴,根本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迎江区打算如何推进?“我们将整合资源、资金、项目、要素,大力推进农业+深加工、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让农业接二连三、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潘结标说。
一是厚植产业基础,重点围绕特色种植、特色经果林、特色水产养殖、特色稻渔混养、特色休闲农业等“五特经济”,建成高效农产品示范基地2000亩、特色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1500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995亩。二是推进产业融合,重点补齐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落差”,建设美丽乡村,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生态旅游文化节,引进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依托48号电商文化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电商销售企业,推动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农产品触网销售,实现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三是壮大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四是激活生产要素,出台现代农业奖补办法,大力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本、打通乡村振兴“肠梗阻”,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农户分散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乡村振兴,人和钱是两个关键要素。迎江区打算怎么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潘结标说。人的方面,“不换思想就换人”,督促乡村两级干部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发展能力。首先是发挥“头雁”作用,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走进清华、复旦、浙大开展轮训,建立定期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任乡党委委员制度,面向社区村干部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面激发他们“当好村官、抓好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注入新鲜血液,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今年已公开定向招选16名科技副主任到各村任职,同时积极引导乡村小能人“回巢”创业。同时,寻求智力支撑,组建现代农业发展顾问团队,推进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和专家团队定点帮扶重点农业企业,构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前沿智库。
钱的方面,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并整合中央预算内资金、债券资金、3P资金、混合制资金、国有平台资金一起投,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采取“入股分红”的合作模式,增强空壳村、薄弱村的自我“造血”功能。目前,该区长风乡新义村壮大集体经济做法已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
“此外,我认为推动乡村振兴,关键还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战斗堡垒和领航头雁。”潘结标说。因此,迎江提出把基层党组织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为推动组织振兴的切入点,通过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进而带动人才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加快生态振兴,最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