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限购政策加码 调控还需建立长效机制
戴先任
深圳加码限购的“靴子”7月15日落地。限购新政为深圳本地户籍设下了“落户满3年且社保满36个月”的购房门槛,此举在全国都少见,被称为“史上最严调控”。进入下半年,已有杭州、宁波等多地面对楼市升温加码调控。
一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售比出现了严重“倒挂”,房价畸高,少数投机者坐收渔利,多数刚需者利益受损。此外,房价过快上涨对实体经济打击也较大,在深圳,高房价就使一些企业选择离开,如华为将部分研发团队、部门从深圳搬到东莞。
深圳今年的房价涨幅在国内城市中“一骑绝尘”。疫情来袭,不仅没有减损房地产作为“硬通货”的价值,反倒让一些热点城市的房子成了避险资产,刺激了一些炒房客返场,使这些热点城市的房价加速上涨。深圳、杭州、宁波等近期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加码楼市调控,就是在此背景下,给过火的楼市浇一盆冷水。
此次深圳的楼市调控政策,除了设置“落户满3年且社保满36个月”的购房门槛外,还规定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这也就是说“假离婚”没用了,而就算是真的离婚,当事人也要受制于“落户3年且社保满36个月”的限购政策。
深圳限购升级,让人看到深圳给楼市降温的决心,有助于驱逐炒房客离场。不过,遏制楼市上涨、楼市虚高,不能仅靠抬高购房门槛等措施。应看到,“炒房热”背后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虽然中央一再强调房地产要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难以完全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陷入“房地产依赖症”中难以自拔。一些地方政府当房价上涨太快则“打压”,房价下降则“救市”,没有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而正是看到有政府“托底”,一些投资者才更加看好房地产,对房地产市场抱有较高预期。所以,地方政府需要真正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把政策重心放在服务经济发展上。
另外,类似深圳这样人口净流入量大,但土地供应却少的城市,其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房价也随着发展预期而水涨船高。对此,需要城市能够加大居住用地供应。有数据统计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深圳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面积只有11%。《深圳市2020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深圳计划供应建设用地120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3.2公顷,占比24.4%,比去年增量将近一倍。增加居住用地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居民住房需求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地方在增加居住用地方面,不妨把步子迈得大一些。
楼市“灭火”,不能只有“见招拆招”,还要能抽薪止沸。要结束房地产畸形发展的趋势,一些炒房现象严重、房价高企的城市,有必要实行更为严格的调控政策,严格落实“房住不炒”原则。由此,各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房地产依赖症”,真正厘清与房地产的关系,建立健全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