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60个村(社区)有42个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16个超过100万元,其中8个贫困村全部突破50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09万元,全市第一,在安徽省处于第一方阵中的领先水平。2019年,安庆市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城市化率不高、没有先天独有资源和后天独特优势,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过去的“穷乡僻壤”成了现代化商贸区,“因地制宜”成了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
5月21日上午9时许,在宜秀区大龙山镇中心社区一家酒店前台,工作人员戴春燕正在为入住人员办理登记手续,从2013年开始,她已经在这家酒店工作7年了。
“家门口有了就业机会,我就不出门打工了,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收入也不差。而且全家的医疗保险都由社区代缴,家中老人还能领到社区发放的老年人生活补助呢。”戴春燕笑着告诉记者。
在中心社区,享受社区福利的不止戴春燕一家。中心社区就近就业达到200余人,2186人的医疗保险由社区代缴,55-60岁以上老人,每人都能领取到社区发放的生活补助……而这都得益于中心社区以租建楼,发展楼宇经济的成果。
曾经的中心社区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随着北部新城的建设,中心社区12个村民组先后被征迁征收,拿着2000多万元集体房屋和土地征收补偿款,中心社区没有“一发了之”,也没有存入银行“坐吃利息”,而是开始发展楼宇经济。
中心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程吉盛介绍,从2008年开始,中心社区就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共建成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市值愈亿元的商用房。通过招商引资,注册登记的企业、个体达200家,注册率达100%。通过租赁,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78万元。为了让更多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村级集体经济中,用于为居民谋福利的就达100多万元。
无独有偶,与大龙山镇中心社区一样,大桥街道靠近城区,该街道桥北社区通过“三变”改革,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托毗邻光彩大市场的区位优势,拓展税务代征、广告制作业务,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60万元,变“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三无”为“三有”;
杨桥镇杨桥社区,对杨桥老街上的老村部、电影院等村资产全面理顺产权关系,盘活村集体所有资产,利用重新发包租金建成农民工产业园,把陈旧资源这个束缚手脚的包袱变为集体经济“滚雪球”的杠杆;
罗岭镇黄梅村,严凤英的故乡,结合地方人文特色,精心打造严凤英故居纪念馆、龙舟文化馆,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填补严凤英故居商业短板,有序推进故居周边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
五横乡杨亭村,通过林长制改革,明确村集体林场产权,做强300亩龙山野生茶叶基地,拓展秀园花卉基地、精品果园采摘基地和书画写生基地,形成茶、文、旅产业协调壮大;……宜秀区各乡镇资源禀赋不同、各村(社区)发展基础相异,通过找准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探索出“一村一品、一村一貌、一村一魂”特色化发展路径。目前,全区6个乡镇镇镇有特色,村村有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风貌。
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
从有到新,从新到特,如何做强“一村一品”,是摆在每个村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一方面是村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658”行动计划倒逼的结果,“转型升级”是宜秀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密码。
头上戴着口罩和头套、身穿白色工作服、手上戴着手套,在罗岭镇黄梅村菊花基地标准化厂房分拣车间里,贫困户张五明正在工作台前分拣菊花。
“一天工资80元,夫妻两人一年工资有3万多,自家还种了10亩菊花,除了菊花收益,光补贴就有5000元。”张五明说。
张五明的新工作源于菊花基地的建设,而对于黄梅村来说,则是一次村级集体经济从传统粗放租赁型向产业发展带动型的转型升级。
黄梅村党总支书记张国文介绍,全村耕地流转面积3700亩,其中葡萄园承租800亩、水稻大户承租1900亩。通过租赁,2017年,村集体经济已有30万元。但同时,剩余千余亩耕地受丘陵地貌、田块小、坡地多等因素影响,面临着低价发包或发包流标的困境。
“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土地租金,这种方式是粗放的,一旦没有人租,集体经济发展就面临危机。为此,我们多方考察,选择了菊花项目,从粗放租赁型向产业发展带动型转型。”张国文介绍。
2019年,黄梅村投资500万元,建成800亩菊花基地和145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自主经营,当年为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今年,继续投资200万元,新建温控大棚3400平方米及菊花加工附属工程,预期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可为村集体增收75万元,促进农民就业400余人。
2017年底,宜秀区委提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658”行动计划,即60%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8个贫困村实现先进村、特色村和示范村目标。并在2019年和2020年升级为“758”和“858”行动计划,打造动态升级版。
为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动态升级目标,宜秀区突出规划先行,做到“区有总规、乡有方案、村有计划”。该区还突出政策引导,奖励扶持推动,出台了《宜秀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补办法》,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结合省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
在动态升级目标倒逼之下,在奖励政策推动下,宜秀区产业转型升级步迈加快,高质量发展速度提速。2019年,宜秀区60个村(社区)有42个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占比达到70%,16个超过100万元,其中8个贫困村全部突破50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09万元。
党建引领“红雁”促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宜秀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上成了群众的“主心骨”,实现了“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作为全区8个贫困村之一的鹿山村可以说走出了“从单一到多元”发展集体经济新路。“党建引领”成为宜秀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密码,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村基层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问题。
宜秀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陈长宁告诉记者,宜秀区实行“红雁工程”,通过人才回引、双培双带等举措,注重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素质和具有创业经营经验的人作为村级组织带头人重点培养,把一批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党员选进“两委”班子,全面建强村级班子。
此外,宜秀区还引进致富带头人15人,新选配村级党组织负责人20人,并全部登记为村级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根据“一抓双促”工作实绩,适时调整和补齐党组织书记6人,评选善抓党建、善抓发展的品牌书记10人。通过深入开展“争创红旗党支部,争当五星党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勇扛红旗、争星争先,大力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党建载体建在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线,把党员作用发挥到村级集体经济中。
“我在猕猴桃基地里做工一天60元,家门口的路今年马上开始修了,一到晚上,村道上都有路灯,亮堂堂的。”说起村里的变化,杨桥镇鹿山村跃进组75岁的村民任爱艮打心里高兴。
但在2013年,鹿山村还是一个负债270万元的贫困村,到了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50万元。这一巨变,与鹿山村“两委”班子的决策密切相关。
2016年,一家水泥厂坐落鹿山,但山场开采,除了村民能获得有限的青苗补偿外,不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一分钱收入。此时,鹿山村“两委”主动出击,成立装卸公司,专为水泥厂做运输服务,一年服务费可达86万元。2017年,不仅还清了负债,村级集体经济首次实现正数,达到50万元,一举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
但鹿山村“两委”知道,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鹿山村山场多,利用闲置山场发展生态农业才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从2013年到现在,鹿山村“两委”班子调整了三次,发展思路也从单一“靠山吃山”向多元化生态农业转变:建起高山生态养鸡厂,年存栏2万只;建起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00亩的猕猴桃基地拔地而起,休闲农业崭露头角;200亩的茶园依山而建,千亩茶园雏形初现。一年一个台阶,到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已达150万元。
采访时,记者发现,近年来宜秀区之所以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强筋壮骨”,到脱贫攻坚的“换挡提速”,再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的强劲动力来源于“党建引领”、归功于“区委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和成就于“各个乡镇乘势而上、齐头并进”,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因地制宜的致富密码、转型升级的创新密码和党建引领的核心密码”,“从无到有,从新到特,从单一到多元”,这应该是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历程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