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在宿松县洲头乡下夹村的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村民们辛勤耕种。洲区平原,放眼望去,一大片无限延展的开阔平地,其中三个钢架大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脱贫户潘秋龙的创业基地。
“根据不同季节的市场需要,我不仅种菇、种蔬菜,还种瓜、养蚯蚓,大棚种植更加多样化,才能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潘秋龙高兴地说。初次见到潘秋龙时,他和妻子正在大棚外边的田地种西瓜苗。尽管他只能用一只手臂劳动,但做起运苗、打洞、下秧等体力活丝毫不逊色。
今年47岁的潘秋龙,本来有一份稳定的维修电器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安稳。2010年,他操作机器加工秸秆时,左臂不慎被卷进电动机皮带,导致失去整个左臂。没有了一只臂膀,被迫放弃热爱的工作,潘秋龙一度很消沉。2014年,他家被村里评为贫困户。
在帮扶干部和亲友的劝导下,潘秋龙很快振作起来,萌生了创业梦想。2015年,他到合肥参加食用菌培育技术培训后,就开始尝试在自家地里种植幸福菇,并且在地下室培育凤尾菇菌棒。这一年虽然试种不多,但是让潘秋龙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净利润有8000多元。
2016年,潘秋龙决定在自家4亩土地上新建三个钢架塑料大棚,扩大幸福菇的种植规模。从此,他一门心思投入到养菇工作中,引进灌袋机、拌料机等设备,发明白杨树枝条菌种,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将幸福菇的上市时间提前一个星期。这一年,潘秋龙靠着一只勤劳的臂膀,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路,顺利脱了贫,朝着致富梦迈进。
“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好,预计能挣个十几万元。”潘秋龙乐呵呵地说。养菇的效益越来越好,潘秋龙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他每天都充满干劲,4点多就起床采菇,运送到定点菜市场,回来后又接着忙田间管护,钻研养菇技术。他还联合7名农户,投资30万元成立新龙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以资金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把养菇技术无偿传授给种植户。
“我能取得这么好的业绩,都是因为有人帮,所以一有机会我就会回报社会。”潘秋龙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村里人手不够,需要招募志愿者到防疫卡点值勤。潘秋龙知道消息后,主动报名要求参加防疫。他日夜轮班坚守岗位,尽心尽责值守,仔细排查过往车辆和行人。他还多次捐赠自家的蘑菇、蔬菜,为防疫后勤提供保障。
“尽管他是一个残疾人,但是身体上的缺陷没有磨灭他创业致富的脱贫梦。”说起潘秋龙,该县下夹村党总支书记潘玉峰啧啧称赞。潘秋龙通过养菇发家致富了,他不忘懂感恩献爱心,帮助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起发展蘑菇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