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街巷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基因。安庆老城过去多山,依山而建,所以街巷多坡,坊间统计,有“九头十三坡”,此为老城街巷最大特色。“九头十三坡”中,最有意境的便是登云坡了。
登云坡位居老城安庆“九头十三坡”之首,富有传奇的人文色彩。据史载,登云坡之上,便是盛唐山巅。汉武帝曾由此登山一望。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精通阴阳历算的郭璞登上坡来,回首望去,水树千帆,云烟万岭,不由击掌叫绝:“此地宜城”。故而,安庆之“宜城”出之于此。
登云坡的“坡”,主要集中在巷西,现仍存麻石条阶坡七十三级,坡之高之陡,在老城不多见。民国时期,登上坡顶是小小十字路口,南去为大南门内正街,向北是利民街,穿街而过,便是胭脂巷。南行十多米,另有一条插竹巷。出登云坡西巷口,曾建有长啸阁。由于位于盛唐山顶,登阁远望,长江如练,尽收眼底。
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听前辈人讲,与长啸阁齐名的,是小蓬莱茶馆,店内经营点心品种繁多,味美质佳,在老城独树一帜。其中出名的有千层油糕、翡翠烧卖、水晶包子、鲜肉大包、重油烧卖等。诗人苏曼殊在安庆任教时,也常“至小蓬莱吃烧卖三、四只”。
上世纪六十年代,登云坡东接小南门正街,西连胭脂巷,出口便是利民路,南临东升园浴池,正对面是一家店面,两个店,南侧杂货店,北侧牛肉店,店前一隅有一自来水笼头,供方圆百米之内人家饮水之用,夏日排上几十米的长龙,煞是一道奇观。
时光如白驹过隙。遥想当年,登云坡人来人往,繁华喧闹,江南渡口下船的人们上街卖菜的、购物的,都从此经过。而如今早已归于宁静普通、悄无声息。旧城改造后,由于成片居民楼的兴建,胭脂巷消失,登云坡便西连任家坡了。
登云坡,亦称“杀儿坡”,坡还是那个坡,不同的是登云坡两边建起了居民楼,显得登云坡更加狭窄逼仄,即使登上坡顶,立在盛唐山巅,也南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了。
穿越百年的历史云烟,登云坡仍然在安庆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近年来,随着城市格局不断发展,遍布老城区的街巷的布局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但是,不管城市怎么样变,“九头十三坡”之首的登云坡却一直沿用至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历史上,登云坡对安庆的影响力。
从热闹的四牌楼街市转进且高且陡的登云坡,立时便感受到了清静。登云坡人家,也不过三两家,坡顶麻石条系直铺而就,台阶为横铺。最引人注意的,却是坡中一株高达十多米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深秋的傍晚,一阵风吹来,老槐树发出“哗哗”的声响,像是在述说着什么。
坡底的居民马自力打小就住在这里,他说:“登云坡过去住的人很多,路经此坡行人,累了,席地而坐,小憩;热了,冰凉的麻石条冰凉了屁股,凉风凉爽了脊背,驱走了燥热。那时,每到夏日晚饭后,两侧住的居民都搬出凉椅凉席出来乘凉,他们沏好凉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神吹海聊,常常是聊着聊着就睡着了……”
作为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云坡历经了百年风雨,虽然路面经过几次大的翻修,其中“登云”之感已无法找回,“颜值”不在,但在别样的历史辉煌中风韵犹存,那坡上的麻石条向现在的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
南水回族社区主任毛钰宏深有感触:“以前坡道脏乱差,黑灯瞎火,污水冒溢、垃圾遍地,创建文明城市后,这里的居民也改变了乱堆乱扔的习惯,如今登云坡整个一条坡上上下下、干干净净。”
在国庆假期,相较于热闹如火的四牌楼历史文化街区成网红打卡地,与四牌楼一街之隔的登云坡更像是一湾静海,多了几分静谧和恬淡。
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坡里坡外的强烈反差,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心里不是滋味。“我们生活的登云坡似乎被遗忘了。”有市民说。
“安庆正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好在登云坡也属于人民路以南历史文化街区连片保护性开发项目范围,随着周边的改扩建,那时这里也将成为文艺青年热衷之地。”毛钰宏说。
历经繁华、没落,承载了这座老城的沧桑历史的登云坡,不久的将来会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记者 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