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名叫吴飞,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加无偿献血14年,2013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她,今年3岁,患有恶性血液病,正在医院里等待着造血干细胞救命。
8月14日上午,安庆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顺利进行。从吴飞体内采集的108毫升含有“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紧急送往湖南某医院,生命接力由此展开。
吴飞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毫不犹豫的捐献
当日上午10点半左右,记者来到安徽省立医院时,吴飞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记者看到,吴飞的两只胳膊上都插着输液管,殷红的血液缓缓从他的身体里流出,注入到病床旁的一台造血干细胞采集仪里,一个专门收集造血干细胞的袋子正在一点一点被这些“生命种子”填满。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通过提前注射动员剂,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再从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汪健介绍说,采集到的血经过一系列程序后,存在于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就会被提取出来。等到提取完成,再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躺在病床上的吴飞看起来状态不错,笑容温暖。3月底,吴飞接到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3岁患有地中海贫血的小女孩配型成功,征询他是否愿意进行捐献。吴飞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地说出三个沉甸甸的字:我愿意!
“孩子那么小就得了这么严重的血液病,可想而知,她肯定非常痛苦。我也有个5岁的女儿,我无法想象孩子的病给这个家庭造成了怎样的打击。”吴飞说,“如果用我的一点点造血干细胞就能挽救一个年幼的孩子,挽救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在所不辞。”
生命希望得以延续
2005年,吴飞刚满20岁,那一年他参军入伍,刚到部队没多久,他就参加了无偿献血,从此,每年一至两次的捐献雷打不动,14年来,他总共献血近6000毫升。2010年,他从部队退伍回家,进入安徽环新集团上班。2013年加入中华骨髓库后,他便时刻等待着捐献的这一天。
在得知自己能“救”一个3岁的小女孩后,吴飞一直关注着捐献事宜的进展,甚至有点着急。“他老是打电话来问,问什么时候体检、什么时候捐献……”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为了保证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绝对的“高品质”,不管工作多忙,吴飞都会抽出时间锻炼身体。8月9日,吴飞在爱人的陪同下住进了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医生给他注射了动员剂。8月14日早上8点半,吴飞脚步坚定的走进捐献病房,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11点11分,采集仪停止工作,吴飞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束,10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封闭保存在一个特制的盒子里。随即,这些“生命种子”将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往湖南一家医院。那一刻,3岁的“她”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希望将被延续。
这也意味着,吴飞成为了全国8732例、安徽省第187例、安庆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对于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那个不知姓名的3岁小女孩来说,这是一次生命的伟大“馈赠”。“小姑娘,叔叔希望你早日康复,健健康康长大。”吴飞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人多力量大的爱心行为
因为心疼爱人平时工作辛苦,捐献当天,吴飞硬是没让家人留下来陪伴。而在捐献现场全程陪同吴飞的,除了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外,还有一名穿着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装的人。
她叫王莘,安庆献血达人,从1999年12月17日第一次献血到2019年7月9日第137次献血,20年来,她总共献血30800毫升。同时,她也是安庆市第一批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目前她是安庆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
“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安庆工作站是2010年6月13日成立的,当天有近200人加入。近10年了,截至目前,安庆市共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近2000人,已有10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也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10个严重血液病患者因此获得新生。”王莘告诉记者。
去年7月,中华骨髓库启动名为“寻找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回访工作,王莘和其他18位志愿者历时20天,回访了安庆市2017年之前入库的149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记者在一份文字材料里看到,回访的这1495人中,愿意继续捐献的有891人,占比59.6%,不到“及格线”;不愿捐献111人、挂断或未接电话60人、停机或关机426人、死亡2人、已经捐献5人。
“这111个不愿再继续等待生命召唤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有因为身体原因拒绝的,也有不少年轻人称父母不同意他们做这件事而拒绝的。”王莘表示,虽然入库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相较于全国数百万血液病患者,这些数字微乎其微。
之所以不愿意捐献,大部分人都有着“对身体有没有伤害?”的忧虑。“这种担忧从开展这项工作以来就存在,但据我们了解到的事实情况是,这么多例捐献者没有出现一例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影响了身体健康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丁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