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家住迎江区秦潭湖社区大发宜景城一期的居民韦乔(化名)收到了三天前申请的大病救助款。而在以前,居民办理此类事项,需先由社区受理,再由街道核对,款项从申请到到账起码需要半个月。
今年1月,韦乔骑电瓶车在湖心路上与一辆大卡车相撞,造成了左手骨折。在医院经过治疗后,韦乔于近日出院,来到设在社区的所属滨江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申请大病救助。前台工作人员受理后,马上到后台比对系统信息,告知韦乔现场填表,留下卡号,3个工作日救助款就能到账。
秦潭湖社区辖区内共有6个小区5万多人口,为我市人口最多的城市社区,管辖面积大、服务需求大、居民差异大,“三大难题”使得社区治理难度大,服务群众往往难以做到全覆盖。
“原先,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安排在一站式服务窗口,每日需处理党建、民政、社保、残联、老龄、计生等工作,一类事项一般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原有的专职社工模式,虽然职责清晰,但忙闲不定的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社区工作人员无暇顾及自己负责的网格。”秦潭湖社区党委书记王秀说。
去年12月,滨江街道正式实施“中心+社区 社区+站点”服务模式,成立滨江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设在秦潭湖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中心下设社区及“东潭”“西涧”“南岸”3个站点。中心有窗口工作人员6名,后台系统审批人员3名,窗口工作人员均为全科社工,具有“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特点。
4月21日上午,在滨江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中心分为咨询引导区、等候区、窗口区、后台审批区4个区域。咨询引导区每天专人值班,提供业务指引,等候区提供共享阅读、无线上网、手机充电、水吧等休闲服务。
王秀说,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群众办事“只找一人、一次办成”,从而能够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居民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目标。窗口减少的三分之一人员有更多时间进入网格、下沉站点、走进楼道,“面对面”收集民情、服务群众。
自中心成立时起,街道社保专干宋青月就常驻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负责社保、就业等方面办理事项的后台审批及政策咨询等工作。
宋青月说,居民前来窗口办事,前台收集资料转到这里,她能够即时审核,一些需要提交纸质材料的事项,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当场就可办结,而过去由社区专干不定期到街道提交材料等待审核,居民事项往往无法当场办结。
各个站点选址在居民小区,守护在居民“家门口”,体现了站点服务亲民、利民。各个站点专管各个小区,对社区所下达的工作能够更好更细致地梳理,群众也能够更快更直接地知晓政策,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让更多的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守护在群众身边”。
“中心+社区 社区+站点”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服务从“专职专岗”向“全科全能”转变,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由民跑办”向“为民代办”转变,已日益成为基层政府完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的重要载体和窗口,也是社区治理改革和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实践。这一模式正式运行4个月以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网格走访等重点工作中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成效明显,确保了基层各项治理工作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