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做强传统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网上销售农产品……农业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1-03-01 14:37:09 | 来源:安庆新闻网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策引导,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市政府连续7年出台产业奖补政策,推动一大批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农户“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48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4家,居全省第一;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排全省第二。


为实现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的产业兴旺,高质量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近年来,我市牢牢抓紧产业“牛鼻子”,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区域品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40.3亿元,同比增长2.1%。


突出地方特色

做强传统产业

谈起蚕桑致富,岳西县蚕农储昭华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年能养4批共20张蚕种,按照每张2000元保守价计算,一年光养蚕就能挣40000元。

目前,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与岳西县41个村签订了订单协议,带动1.67万户农户发展蚕桑产业,户均年增收4900余元。

“家种五亩桑,脱贫奔小康”。近年来,岳西县2.5万人从事蚕桑产业,蚕桑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岳西县有桑园7.5万亩,年产蚕茧5000吨,蚕桑生产规模连续11年位居安徽省第一,是中部地区最大的蚕桑基地县,也是全国第二个被命名为“中国蚕桑之乡”的县份。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一个纯山区县,气候温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偏酸,适宜栽桑养蚕。千百年来,岳西传统零星养蚕从没间断。据地方志记载,1949年全县桑园面积650亩,年产茧5.1吨。岳西养蚕历史悠久。

经过多年发展,2019年岳西县桑园面积达7.5万亩,发种76883盒,产鲜茧5000吨,产值达2亿元。全县24个乡镇中有15个乡镇产茧,其中重点乡镇10个,蚕茧万担乡镇2个,专业村41个,专业组89个,蚕农两万户。该县获评安徽省优质茧基地建设先进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和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产业联动,从一业兴旺到三产融合。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岳西县蚕桑产业已实现集群化发展,栽桑、养蚕、缫丝、制绸、家纺、综合利用等产业链日益完善,走出一条蚕桑与家纺、食品、文化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蚕茧直接带动岳西县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全县现有茧丝绸加工企业4家,拥有自动缫丝机14组、有梭织机72台套、剑杆织机12台套、蚕丝被生产线4条,是岳西产业链最长的产业集群。2019年全县茧丝绸工业总产值达6.8亿元,带动500多户脱贫户就业。

岳西农民不仅依靠发展蚕桑脱贫致富,还通过岳西黑猪产业发展,实现增收。安徽徽名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牵头组建了岳西黑猪养殖协会和徽名山生态黑猪产业化联合体。2017年以来,安徽徽名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免费为县内2个乡镇提供优质母猪25头,带动24户脱贫户养殖母猪,户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2019年,该公司还吸收脱贫户32人和一批当地农民就业。这些脱贫户进入公司后,通过集中培训,学会了养殖或加工技术,年均收入均超过20000元。同时,2019年公司引导来榜镇斑竹村、黄泥村、花墩村和羊河村等四个村的集体企业,以资金入股公司,每100万元每年享受固定分红3万元,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打造“一村一品”

突出品牌效应

1973年出生的余春枝,因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长大后立志发展产业,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他创办宿松新神农生态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出资金,发动村民以荒山参股,共同发展,一起致富。一些村民看到别人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增收致富,决定跟着余春枝,以荒山入股,从事生态油茶种植。目前,合作社共吸收农户43户,其中脱贫户28户;同时合作社引导55户脱贫户自己栽培油茶,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回收产品。

宿松新神农生态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务工、订单种植,带动社外村民增收。其中,流转社外脱贫户土地1000亩,每年支付土地租金80000元;年支付进园务工脱贫户薪资60万元,收购脱贫户油茶籽10000余斤,支付收购款20000余元。

“合作社本着以人为本,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己任,打造有机生态产品。”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组负责人李军说,从2013年开始,该合作社用3年时间创立了茶籽油品牌。该合作社还坚持土地生态栽培模式,2015年,油茶籽获有机产品证书。按照有机产品的冷榨生产工艺加工油茶籽油,产品参加“农交会”获金奖。

宿松新神农生态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油茶种植、林下立体生态养殖、茶油加工销售及生态休闲农业等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体。

在桐城市黄甲镇杨头村,杨头有机茶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茶产业,成为推进“一村一品”经济的示范。

杨头村地处桐城市西北,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展开,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平均海拔800多米,最高峰大徽尖海拔1057米。十几年前,杨头村村民王忠平组织40余户茶农创办了桐城市杨头有机茶合作社,成为我省最早的一批农村合作社。目前,在四家茶企的引领带动下,杨头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亩扩张到4000多亩,村民人均茶叶年收入翻了一番。

“酒香也怕巷子深”。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范碧林说,该村依托杨头有机茶合作社敏锐把握市场,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参展参评,屡获大奖。2015年,在种植绿茶的基础上,王忠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成功开发出“小花红”系列红茶,填补了桐城茶区无红茶的空白。

近几年,合作社社员许成道种植茶园20亩,精心管理,年收入达10万元,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

“现如今的杨头村是桐城小花茶叶的核心生产区,茶叶是这里最普通的植物,茶叶已成为杨头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杨头村因此成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范碧林说,如今,合作社人均茶园面积达到4亩,销售总收入31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6000余元。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品质;同时辐射周边三个村5000余亩茶园,带动当地茶农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镇,市政府连续多年出台奖补政策,对被认定为省级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奖励。截至2020年底,全市特色“一村一品”村镇516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省级77个。


线上线下融合

打造发展新引擎

电商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新引擎、农产品流通的新平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力。

位于望江县的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在努力拓宽传统流通渠道和现代商超渠道的同时,着力构建全方位的“互联网+”销售体系,产品已进驻大中城市4600家门店。近年来,该公司利用成熟的电商平台、商超渠道,帮助周边乡村特色农产品在网上、商超销售,免费帮助销售农产品品种6个,直接或间接带动脱贫户1211户增加收入。

位于太湖县的一家健康食品产业园,将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紧密结合,2019年投入运营以来,通过打造原生态农业基地,采取“农村电商+生态体验”经营模式,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公司为开拓更大的电商业务,投资兴建田园综合体,是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民宿餐饮、休闲娱乐、农耕文化、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范碧林说,综合体做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休闲体验。目前,产业园日均销售6000单,年带动6000人(次)务工,其中,在产业园务工的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5至3万元。

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依托紧邻华东塑料城塑料生产基地的地理位置、物流快递公司众多、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等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先后获得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和“中国淘宝村”称号。目前,该村经营富锌大米、特色蔬菜、酱盐豆干等农副产品的小微电商企业有20家,2020年网上销售额达1000万元;经营一次性手套、鞋套、浴帽、毛刷等产品的电商企业有128家,2020年网上营业额达1亿元,为本村及周边村庄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近年来,桐城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建设“两个中心、一个站点”项目,即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着力提升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农产品上行能力。该市在全面建立村级服务网点的基础上,加强村级服务站点管理,对全市196个村级服务点进行梳理和调整。目前,该市综合服务点32个,便民网点164个。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农村产品电商交易额达68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分享到互联网、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