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主要推动力,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几年来,在我市各地,随着各项产业扶贫政策注入,逐渐改变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势单力薄状态;产业扎根,直接推动了由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全新转变,从贫困土壤深处拔除了穷根。
桐城市一家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内,农户对番茄进行日常管护。全媒体记者 江胜 通讯员 陈俊 摄
几年来,我市累计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6265个,投入资金9.8亿元,激活了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投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26亿元,一些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还帮助带动了其他贫困户脱贫。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聚了力量、汇聚了智慧、凝聚了人心,为乡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集体经济
挺起腰杆摘穷帽
“我是一棵构树,生在这片土地,我愿毕生奉献在这里。”记者的微信通讯录里,他的名字叫构树,头像是一片构树叶。他叫叶德新,岳西县五河镇叶河村党支部书记。
大别山深处的叶河村,“曲径通幽”的潜水之滨,藏着一片闻名全国的“构树之海”。
12月10日一早,山间云雾缭绕,一处构树种植基地已有务工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个季节,构树枝叶已经收割完,一棵棵构树只剩不到膝高的枝干。基地里,六七人拿着簸箕弓着腰,为构树施肥;远处,一人提着修剪机为构树剪枝。今年,光是构树产业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带来60万元的纯收入。
因为交通不便,可利用的发展资源有限,被群山环抱着的叶河村过去只能“望着天干着急”。2011年8月,因为治理荒山需要,叶河村招引安徽中科安岳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村建设杂交构树育苗基地。在了解这种杂交构树的经济效益后,叶河村集体成立了一家合作社,专门从事杂交构树的种植加工。从2012年的60亩开始,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在已有1800亩。
杂交构树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室走出,第一站就落在了叶河村。叶德新对构树情有独钟、感情深厚。因为没有可参照的构树种植加工案例,这些年来,他和村民们不断探索,一亩栽种多少棵最合适,和玉米、粗纤维的饲料配比多少……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经验。
叶德新说,野生构树蛋白质含量仅有11%,这种杂交构树蛋白质含量高达38%,仅比大豆低。大豆一年一季,亩产400至500公斤,而杂交构树一年三季,亩产5吨,它的皮可以造纸,果实可以入药,枝干可以做菌类、饲料、活性炭,叶子可以做茶、做菜,市场非常大。
在叶河村,构树的开发利用主要在饲料方面。因为构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村集体合作社办了一个养猪场,以构树饲料养猪,构树饲料除满足本村养殖需求外,还销往重庆、秦皇岛等市。
村集体合作社吸纳了全村422户村民入股,其中130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当地群众从构树产业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今年贫困户户均分红预计突破1500元。
这些年,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叶河村从发展构树种植到饲料加工再到生态养殖,打造出了构树生态循环产业。除此之外,叶河村还发展了香榧种植、天然水加工等产业,加上其他收入,今年叶河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00万元,纯收入超过100万元。
“以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缺项目也缺想法,更缺政策、资金支持。脱贫攻坚这几年,各项扶贫政策给了我们真金白银的支持,有了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就有了长久动力。”叶德新说。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一些贫困村通过产业扶贫资金的有效投入,基础设施明显提升,产业发展乘势而上。
位于宜秀区“北大门”的白水宕圩曾经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种田、养鱼都不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2017年,罗岭镇花元村通过争取产业扶贫资金,对白水宕圩进行改造,当年底对外发包,村集体每年获得收益近30万元。
12月16日下午,在大沙河畔的白水宕圩,记者看到,曾经的荒滩已经变成一个个精养鱼塘,18个大小鱼塘共800亩。鱼塘之间的道路上,承包合作社负责人之一汪中秋正在安装吊机。“要‘干塘’了,把最后一点鱼虾捞出来,给塘杀菌,为明年生产做准备。”汪中秋说。远处,十几名务工人员也在拉网“干塘”。
花元村党总支书记严辉说,鱼塘改造后,村里又相继申请资金实施了电力改造、道路配套工程,村集体也出了一部分资金,使得白水宕圩水产养殖条件进一步提升。
花元村位于宜秀区、桐城市、怀宁县交界地带,远离市区,过去是典型的贫困村。几年来,花元村争取产业扶贫资金近千万元实施项目,一个个项目带活了一方水土,资源禀赋得到了有效利用,形成了水产、茶叶、水稻三大产业。今年,花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100万元。
长期以来,贫困村深陷贫困泥淖不能自拔。在脱贫攻坚中,各项产业扶贫政策为贫困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几年来,我市累计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6265个,投入资金9.8亿元,激活了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
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我市375个贫困村中,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至50万元的村有232个,经营性收入50至100万元的村有122个,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有21个。
昔日贫困户
变身致富带头人
在家乡自主创业的第五年,叶庆学在其他种养产业的基础上,新辟了10亩地,建了14个大棚,种植草莓。
12月11日上午,岳西县和平乡西溪村方屋组,叶庆学穿着靴子、背着喷雾器,在大棚里给草莓打除菌剂。一行行田垄上,翠绿的草莓叶之间冒出了朵朵白花,长势良好。另一个大棚里,5名务工人员正在给草莓修枝、除草。
今年46岁的叶庆学曾是一位贫困户,初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在沿海多个省份闯荡过。2008年因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他回到了家乡,在家门口打零工;妻子要照顾两个孩子无法工作,年迈的小叔也由他照顾。“一年收入管一年,开支去掉就没钱了,不欠债就不错了。”叶庆学说。在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及帮扶人的支持鼓励下,2016年5月,他迈开了创业的脚步。
当时,驻村扶贫工作队争取到了帮扶单位的一笔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视创业规模给予奖励。叶庆学受到了鼓励,成立了一家合作社,先后两批采购了6000多只鸡苗养殖。合作社还吸纳了其他4户贫困户共同养鸡,一家几百只,由叶庆学统一销售。这一年,叶庆学养鸡赚了8万元,还获得了创业奖励2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从养鸡开始,叶庆学就成了村里脱贫致富带头人。养鸡规模逐年扩大,去年他种植了50亩瓜蒌,今年又种植了蔬菜和草莓。种养产业不断扩大,用工也越来越多,今年他的几个种养基地已经用工800多人次,涉及贫困户20多人。
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的叶庆学,家里田都没有怎么种过,更别提养鸡、种瓜蒌、种草莓这些专业技术的掌握了。叶庆学说,除了自己学习,他还参加过不少次县农业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县乡农技人员也常来指导。在销售方面,各级部门及帮扶责任人都给了他很多帮助。每年,他都能获得3000多元的产业扶贫奖补资金,他还先后两次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
各项产业扶贫政策为叶庆学带来了创业信心,也让他决心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明年他计划办一个养猪场,土地已经在流转,很快就要动工了。
相比叶庆学,望江县高士镇武昌村有高度视力障碍的张结海创业之路更为艰辛。如今,张结海也是一位脱贫致富带头人。
12月18日下午,记者在张结海的合作社见到他时,他正在和几名务工人员包装蒲公英干茶,抓一把干茶放进包装盒,放到克秤上称一称,再加盖、贴标、密封……
54岁的张结海只有0.2的视力。他戴着眼镜,镜片很厚,看秤、看手机时眼睛都要凑到5厘米的距离才能看清。因20多年前突发性视网膜脱落,视力严重下降,他戴上了眼镜,2014年还进行了眼角膜移植手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张结海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决定养鸡。经过多年实践,张结海从一个养鸡“门外汉”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2014年底还被中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
2015年3月,他流转了10亩土地开始种植蒲公英,从最初用作鸡饲料到开发蒲公英茶,探索建立起了一条加工包装产业链。去年,他利用本村老林更新项目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杜仲,今年又发展了玫瑰花、黄金菊等产业,都实现了自主加工包装。
多年创业,张结海深感创业不易。养鸡上了规模后,2011年,他成立了一家合作社。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发展产业,他开始给残疾贫困户无偿发放鸡苗,并传授养殖技术。
2018年,在县商务部门的引导帮助下,他建起了一个电商平台。现在,张结海的电商服务站里,每天都有村民把家里的农特产品送过来上网销售。种植基地、包装环节每年带动就业300多人次,加上电商服务站销售农产品,受益的残疾人有10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一半以上。
几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26亿元。除此之外,各项扶贫政策及帮扶责任人在技术培训、小额信贷、销售渠道等方面为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不少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还帮助带动了其他贫困户脱贫。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聚力聚智聚心
助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中,凝聚了来自全社会的力量。几年来,我市累计参与带动脱贫的企业、合作社、大户、园区等主体达1.1万家,实现了贫困村带动全覆盖,带动的贫困户累计达到42万户次。各地积极谋划扶贫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土地流转、合作入股、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确保贫困户获得收益。在我市一些地方,扶贫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
宿松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全县70个贫困村中就有62个发展油茶种植。潜山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瓜蒌种苗供应地和瓜蒌籽集散地,去年被列为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工产值达10亿元,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在培育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我市围绕一个产业做强一个品牌,扩大主导产业影响力。白泽湖莲藕、杨桥朱红桔、大别山小黄牛、花亭湖鳙鱼等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岳西翠兰2019年品牌价值达19.19亿元。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建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市有877名指导员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指导,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
谈双龙是花元村扶贫专干,2018年经推荐认定,成为该村产业指导员之一,并接受了持续的种养技术培训。在大学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谈双龙,到村工作后,将专长发挥出来,在村产业扶贫项目谋划方面发挥了“参谋”作用,并为到户扶贫产业提供技术指导。
12月16日下午,在黄牛山脚下,记者看到,花元村去年改造的120亩老茶园旁,今年又新建了200多亩茶园。“我们这个地方是丘陵地貌,依山傍水,适宜发展水产、茶叶、水稻产业。去年,我们利用扶贫资金改造了老茶园,产生了效益,今年除修了1个水库和5条道路外,还新建了二期茶园,明年还要继续新建三期。”谈双龙说。
发展产业牵系着脱贫攻坚,也牵系着乡村振兴;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之一。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聚了力量、汇聚了智慧、凝聚了人心。
“以前家家户户一点好田种点水稻、玉米,家里猪都不够吃。有了构树之后,大家开始种构树,荒山荒地成了‘香饽饽’,家家户户收入增加了,村里的山场面貌及生态环境也变好了。”12月10日上午,在叶河村构树种植基地,基地管理人员王焰发说。
产业基础牢固了,叶河村面貌焕然一新。叶德新说:“这几年,返乡参与发展构树产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对村‘两委’也更加信赖。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每年举办‘五好家庭’等评比,大家争相向榜样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