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山水峻秀、人文毓秀、物产丰秀、发展竞秀,近年来,宜秀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就特色而言,具体体现在‘五个三’的发展举措,即实施乡村绿化、亮化、美化‘三化工程’,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打造产业特色村、党建先进村、生态示范村‘三村品牌’,实施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同推’,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体系’。”8月4日,宜秀区委书记娄雪松在接受专访时说道。
宜秀区依山傍水,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2%,绿化率达48%,绿色已成为宜秀最亮丽的底色。全区村组道路全部实现亮化。实施人居环境全域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改厕“三大革命”,村庄环境整洁有序、美观清朗。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打造龙舟文化节、观鸟节等25项节会活动,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有客”。
按照“培育龙头、建设园区、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利用现有自然资源,通过合作经营、农民入股和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打造“一镇一园、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家,种植大户112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个,土地流转率达65%,56个涉农村(社区)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民全部参股入股。
坚持“一村一貌、一村一品、一村一魂”,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目前该区各村社区已形成“第一书记为纽带、机关单位做后盾、干部当先锋、党员齐上阵、互相比着干”的生动局面。
“民心在基层看齐、资源在基层整合、矛盾在基层化解、服务在基层延伸。”娄雪松表示,该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平安宜秀建设,打造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信访三无村。发挥乡贤议事会、五老调解会、道德模范等道德引领作用,创建了一批以中国好人曹宗英为代表的好人文化、孝悌文化特色村。推进开放式村级活动场所和“六个一”文化阵地建设,强化网格长和“三长”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
坚持人与自然相宜、建筑风貌与山水相容、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相承,实现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村情民情互融互进,与区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形成“多村竞秀、点面共进、全域绽放”的生态发展格局。
宜秀60个村(社区)有42个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其中16个超过100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09万元。娄雪松表示,取得佳绩的秘诀是“五抓五破解”:抓党建引领,破解了责任压不实的问题;抓目标激励,破解了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抓学习培训,破解了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抓产业升级,破解了结构不优的问题;抓分类指导,破解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具体而言,宜秀区建立“三级书记牵头抓、组织部长(组织委员)直接抓、包村干部定点抓、成立专班日常抓”责任体系,把抓发展的能力作为考察村级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能力。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并出台奖补办法,发放专项奖补超千万元。深耕乡镇特色产业区,打造一批统一经营品牌。设立产业扶持基金,一批“三无村居”成为“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典范。在优选10个发展示范村的同时,对中间村和发展后劲不足的村,组建20个蹲点专班进行贴身服务。该区突出党建引领、规划引导和产业引路,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特色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下一步如何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娄雪松表示,将坚持“城乡一体、城市花园”定位,突出规划、产业、人才、政策、机制等层面,做到规划先行、产业先导、科技先引、项目先建、改革先试,实现“五个大提升”——
通过规划实现理念的大提升。完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形成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村居设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突出产业实现发展的大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蔬菜瓜果、生态渔业、优质小红稻、品牌茶叶、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六大产值超亿元的产业基地,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市场化、信息化、科技化转变。
坚持融合实现品牌的大提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全域旅游与村村景区化结合,探索“农文旅”发展的新路径,培育“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
定好政策实现保障的大提升。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政策统筹,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积极培养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完善机制实现行动的大提升。“用好乡村振兴考核奖惩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发挥好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全区干部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娄雪松说。(记者 雷琳琳 实习生 查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