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桐城经济开发区外景 (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一路向北,桐城对于安庆来说,“气质独特”。
民营经济活跃,主要经济指标长期稳居安庆县域第一……桐城,是当之无愧的经济“优等生”。
进入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考题”面前,桐城工业经济规模小、档次低、人才缺乏等瓶颈日益显现,盛运、白兔湖等一个个“金牌”企业陷入危机……
桐城,还行么?
行不行,看数据:
近三年,桐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保持1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
2018年,桐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
2019年1-10月,桐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招商引资10项考核指标中有7项位居全市第一……
12%!10%!10.2%!“总量第一”、增速稳健,经济“优等生”依然表现不俗。
不仅如此,这两年,桐城还多了几张“新名片”——全国中部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
回望过去,坚持“实业兴市”的桐城配得上“实力”这两个字!
靠什么保持实力?桐城市委书记刘中汉说:靠的是“转、招、优”这三个字!
转的是传统产业,招的是“高、大、精、新”,优的是营商环境。“一转一招一优”之间,桐城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越来越美。
“转得好”本土也能长出“小巨人”
2019年6月,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布,“小巨人”火了。
“小巨人”是谁?作为首批全国248家、全省19家入选企业之一,安庆汇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长军说:“就是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很牛,牛到把一个小产品做到极致,国内找不到第二家。”
汇通有多牛?早在2008年,汇通研发生产的推力杆,打破国内市场空白。经过十多年不停升级,现在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而这一个产品,就有30多项专利加身。“自主创新才有竞争力,我们有40个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近2000万元,研发费用占比超5%。”洪长军说。
现在,这家2002年创办于乡镇的本土民营企业,正在谋划着从生产汽车配件到生产汽车部件的转型,实现“二次腾飞”。
只要“功夫深”“转得好”,本土也能长出“小巨人”。
每天,在桐城这片土地上,成百上千家企业昼夜不停地在进行产品升级、技术革新,不起眼的角落,也许就会冒出一家全国“隐形冠军”“单打冠军”、行业前三名。
比如,鸿润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被出口企业之一;
比如,金田集团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BOPP薄膜生产企业;
比如,金亿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04研究所合作研发车用传感器项目,技术国内领先;
再比如,桐城塑料包装业的“老大哥”,已经“40岁”的金科印务新“要”了123亩地,准备购置一批世界最顶尖的设备,生产高端塑料软包装,冲刺一线大牌。项目投产后,公司产值将完成从3个亿到8个亿的“飞跃”。在新渡、范岗、双新经济开发区,还有一大批塑料包装企业正走在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的路上……
“只要意愿大,市场无限大。”桐城企业的转型,底气十足。
从1981年到2019年,桐城市委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民营经济转型发展,39年未曾改变;
桐城每年拿出1.3亿余元,用于设备补贴、人才补助及企业奖励等扶持政策,真金白银促进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桐城推进与全国5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拥有博士后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3家等多个科研平台,博士后工作站数量位居安庆第一……
政府“打call”,企业一直不停地“转”,拥有大小企业5000多家的桐城,高质量发展成色渐浓。
近3年,桐城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分别保持在20%、30%左右。目前,桐城拥有安徽工业精品4件、省专精特新企业20家,中国驰名商标17件,驰名商标件数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谁说“高大上”看不上“小县城”?
“桐城招商盯紧‘高大上’。”
“桐城为何成为央企眼中的‘香饽饽’?”……
这几年的桐城,就像是“开了挂”,一下子招来了中青旅、中建材、中核、中车、国家电网等多家央企的22个项目,投资额达到200多亿,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央企合作示范基地。
“高大上”怎么就看上了桐城?
方向很重要。
“项目是发展的支柱,只有引进并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刘中汉说。这几年,桐城围绕首位产业、战新产业发展,着力培育经济新动能。新动能,需要新项目。桐城,抢抓央企混改机遇,把目光锁定在“大项目”“好项目”。
方法也很重要。
制定央企合作专项政策;成立10亿元央企合作专项基金;组建央企合作推进工作专班,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
桐城“追”央企,真的挺“拼”。
当然,民营经济活跃、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的桐城,在央企眼里,基础条件也很不错。回头来看,中青旅与鸿润、国药集团与健源医疗、红星集团与黄梅酒业的牵手,中建材的落户,第一眼看上的都是桐城的“硬实力”。
央企之外,桐城的项目招引“全面开花”。
桐城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开展全员招商。“每年9月底,对招商任务未达到序时进度的,单位负责人一律离岗招商。”刘中汉说。
为了把全市干部都吸纳到招商引资工作中来,桐城还实行招商引资风险金制度,组建市直招商团、驻外招商办,创新招商方式等。
近3年,桐城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项目个数、项目质量全市领先。
这里有:中国建材集团投资20亿元,在桐打造国内最先进的新能源玻璃、电池组件产业园项目;
投资7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即将开工;
新希望集团总投资42亿,年出栏200万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已经签约……
以大项目为支撑,桐城,正在实现经济动能转换的道路上奔跑。
一路小跑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路上
在全国拥有2大研发中心、8个生产基地、19条生产线,为苹果、娃哈哈等多个大品牌包装做配套,产品转移膜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70%……金田高新材料够“硬核”,其总部已从宿迁搬到桐城。现在,企业正在谋划上市。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企业才能茁壮成长。”刘中汉说。
为了营造这个“清新空气”,这几年,桐城在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的道路上“一路小跑”:
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全力做好“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全面实行“全程代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以“最多跑一趟·一刻不耽误”为最高标准,能够容缺的一律容缺办理;
两年来,桐城共代办各类审批1000余项,办件材料减少三分之一;
截至12月1日,桐城有1815项事项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1452项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入选全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单位。
而这个清新的空气,对于桐城的企业来说,就是他们的“小确幸”。
“一次去发改委办项目备案,按标准要10天,但时间紧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第二天就拿到了备案证。”洪长军说,他真切地享受到“一刻不耽误”的优质服务。
美祥公司动车组空气弹簧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仅用了30天,速度之快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空气清新”的桐城,依然是那个投资创业的热土。截至10月底,桐城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49962户,其中,企业13275户,同比增长29.34%。
记者手记:
放在全市来看,桐城是“优等生”;但放在全省、全国来看,桐城却早已不是当年的“优等生”。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县GDP排名中,桐城排名安庆第一,但在全省只排第13名,比去年下降2个位次,桐城,离重回“全省十强县”的梦想好像又“远了点”。今年前三季度,桐城GDP实际增速7.6%,低于怀宁、望江、岳西和市区,追兵渐近,桐城在发展速度上“缺了点”。
采访中,记者感到,桐城央企合作成效明显、签约合作项目20多个,总投资221亿元,但到资额才三分之一。“单打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虽在全市县域走在前面,但与桐城的企业数远不相称……由此来看,桐城对未来的支柱产业和科技投入还待加强。
未来之路,“实力强”的桐城还要更加注重“实干”,“优等生”的桐城还要进一步瞄准“高等”,把“草根经济”做强,把招商项目做实,朝着重回“全省十强县”、冲刺“全国百强县”的梦想,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