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00年7月6日,袁隆平院士考察三桥金闸大畈两系早杂示范片。
怀宁县的三桥镇在历史上曾有过风光的时期。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廷裁婺源县太白巡检于怀宁县增设三桥巡检。巡检司是清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之一,“掌捕盗贼,诘奸宄”,或设于州县关津险要之处,或设于市镇发达之区,或设于人口繁多之域。当时全县仅两个巡检司,三桥的富庶和繁华可见一斑。
三桥再一次辉煌在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怀宁县召开乡镇企业管理工作现场会,省委领导指示:在三桥路口建一个“乡镇企业大厦”。但大厦没建成。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多种因素作用,乡镇企业由“异军突起”到举步维艰,成了乡镇政府的包袱。
1999年元月28日,我当选为怀宁县三桥镇镇长。那天晚上,老乡长谢正飞语重心长的和我说:“小夏,乡镇企业不景气,无工不富,现在时机不成熟。当前,无农不稳是最紧迫的任务,如果不重视,会出事。”是呀,25897口人,农业税及附加84.73万、镇统筹109.49万、村提留31.63万、特产税10万等等,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000万斤,全靠这26301亩土地。
土能生金,关键在人。1990年代末,三桥大部分青壮年都到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在家里都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指妇女、儿童、老年人)。劳动强度太大的农活,干不了。必须在“良法”上下功夫,首先在全镇推广软盘抛秧和旱育稀植。我把想法向党政联席会议作了汇报,书记和同志们一致赞同。
春节后的党训班上,我大讲特讲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号召全镇因地制宜,“粮油棉、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一起上。还请农技站长胡以华讲解软盘抛秧和旱育稀植的优势、要领以及注意事项。春播时,我和胡站长到各村现场指导,老百姓拉着胡站长的手,问这问那,而把我晾在一边。回镇的路上,胡站长说:“夏镇长,你来三桥时间不长,群众对你不熟,你别往心里去。”我说:“没事。”我知道:乡镇干部只有少跑码头,多下村头,常蹲田头,才能住进老百姓的心头。这一年,三桥发大水,而粮食总量没有减少。在实验片里,相邻田块对比,实行软盘抛秧和旱育稀植的大田比常规栽插的大田,亩产高8%左右。老百姓高兴地说:“软盘抛秧确实好,以后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冬修季节,镇里分管农水十多年的人大刘朝杰副主席告诉我:“老古话‘苦做不如换种’。良法已经见效,下一步要关注良种。”我和分管镇长向县委副书记李俊杰、县政府蔡健副县长作了汇报,农业局张华顺局长大力支持,指示县种子公司全程跟踪、全力服务。
2000年,全镇早稻推广舟优903、嘉育948、浙9248等优良品种,重点是香两优68杂交稻1500亩,其中金闸村500亩高产示范片;晚稻协优晚3、培两优288等。春耕后,我们实行农技站技干包片,镇政府镇干包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对种粮大户进行重点帮助。7月,早杂即将成熟,金闸大畈黄澄澄一片,田野好像铺了一张金黄色的大毡毯。7月6号,全国优势杂交稻示范会议在怀宁召开,中科院院士、“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等近200名专家在当时的省科技厅厅长唐承沛、安庆市市长赵树丛等领导陪同下到三桥金闸“两系早杂示范片”参观指导。
袁隆平先生对村书记程益杰说:“你们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好,交通便利人勤劳。杂交稻一定会丰收。”
这一年,“早杂”获得巨大成功,经过专家测产,最高亩产569.5公斤,最低420公斤,亩均501公斤,比对照田块增收105公斤。粮食部门收购时,早杂加价0.5元/百斤,全镇增收20多万元,老百姓尝到了甜头。2001年3月16日,省农委、省科委等部门就“农业科技发展纲要”进行调研,专家告诉我们:“香两优68”优质早杂品种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这一刻,我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