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档名叫《了不起的匠人》的文化类节目很受欢迎——一群普通的匠人,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作为人最本质的精髓和纯粹。对于传统技艺,他们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没有任何科技手段,遵从自然法则。每一位匠人都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坚持着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1994年出生的张子行是一名雕刻师。他说,他就想一生做好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
选择源于热爱
城北中山大道附近的一条偏僻的小巷子,张子行的工作室就坐落在这里。他是安徽亳州涡阳人,18岁之前因为喜欢美术,经常在家摆弄各种绘画雕刻的工具,自己摸索。高中毕业之后,他独自一人来到浙江东阳市,拜在雕刻师黄小明门下,从此和木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学艺五年三年打杂,张子行说,不能小看打杂,这是最能看出人品的三年。“师傅常说,先熬过那三年,再看看是不是学手艺的料。我师傅在业内很有名,迄今为止收的徒弟很少。他要求严苛,想学快手艺的就算找错地方了。”没有一本书讲述雕刻过程,手艺只靠师徒声耳手相传,传承的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对于雕刻,张子行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说,没有任何两件作品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没有两块木料是一模一样的,要遵从自然法则,也安心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找到一块上好的木材,他会抚摸木材,跟它们对话。
一件好的木雕作品不容易呈现,就像眼前这个看上去小巧精致的桌屏。分上中下三层,每一层零部件为榫卯结构,均可拆除,集木工榫卯、车工、雕花为一体。张子行把它捧在手里,认真地向记者讲解着,一件木雕作品的工序大致是,选料、画图纸、打坯(复杂的分为粗坯和细坯)、修、打磨、抛光,每个阶段都不能马虎,打造这个桌屏他用时一个月。作为手艺人,必然要耐得住寂寞,而那段时光既是对心性的磨练,也是对技艺的考验。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以及对完美的追求。
爱上一座城
张子行从涡阳来到安庆工作生活,是因为妻子的一句话——“安庆很美,我喜欢那里。”张子行和妻子从小就是同学,后来妻子来到安庆师范大学读书,并留在安庆工作。2018年初,学成出师的张子行也来到了安庆,想在这里雕刻自己的人生。
“我完全赞同妻子的说法,安庆是个很美、让人觉得很舒适的城市,但留在安庆,我也有自己的私心。”张子行看了看身边几块不起眼的灰黑色木头。“原因就是它们——阴沉木。”安庆有很多阴沉木,张子行喜欢这种质地细腻、坚硬的木头。“这种特质并非天生,而是在江底或者泥土里埋藏数百年甚至千年才形成的,在我看来,它的神奇就体现在它能在地下千年而不腐,难怪被称为‘东方神木’”。张子行说,他喜欢所有有年代感的物品,正如他选择的职业,也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梦想自在独行
张子行说,他很想成为这样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
“父母支持我去学手艺,妻子欣赏我做出来的每一件作品,但是他们现在都有一些动摇了。”张子行叹息道。
2019年上半年,张子行几乎接不到什么活儿,自己费劲心力设计雕刻出来的作品,也没能遇到有缘人,糊口成了大问题。
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接了几单家具厂的活儿,大都是不需要设计、工序简单的成套木工活儿。“楼梯上面的柱子和楼梯栏杆上的花板。这些活以浅浮雕和镂空雕为主,技术含量比较低,而且挺费时间的,我并不喜欢做,但是为了在安庆扎下根,初期还是得靠这些活儿接济一下生活。”张子行告诉记者。
记者:“你这么喜欢雕刻这门手艺?”
子行:“我太喜欢了。”
记者:“如果一直没有人来买你的作品,你会放弃吗?”
子行:“我会用心雕刻每一件作品,相信以后会更好。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
记者:“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子行:“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孝顺父母,一生只爱一个人。”
●延伸阅读
传统建筑离不开雕刻
古人云:“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雕刻,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工匠们在木石砖瓦上雕以图案、花纹,雕刻方法复杂多样,风格古典而清雅,为中国建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中国的传统民居中,山西民居(晋商)和皖南民居(徽商)素来齐名,有着“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这些曾经创造了商业传奇的晋商和徽商,也在自己的乡土上留下了同样传奇的雕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