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近年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安庆积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解码现代农业生产新动能,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蝶变。宜城大地上,从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选育、水肥一体化到农机农艺融合、新型播种收割机械推广,科技的影子无处不在——
重数量向
“量质并重”转变
深秋时节,桐城市孔城镇南口村的种粮大户施爱国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自从他承包的这2000多亩水稻成了桐城市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老施的粮食生产每年都能实现品质与效益的双提升。
“‘生物导弹’可是个好东西,抑制住虫害没问题,绿色防控的办法在我们这里已经深入人心了。”施爱国嘴里说的这款“导弹武器”,是指在每亩水稻叶片上挂上4-6枚毒·蜂杀虫卡,利用病毒控制幼虫的发生和危害,发挥卵寄生蜂与病毒的双重杀虫作用来防治螟虫。
施爱国又指着稻田边一盏绿色青蛙模样的灯对记者说,“这种灯叫‘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区内共安装了20台,利用的是昆虫趋光趋声趋味的特性,通过风扇反转内吸诱捕周围水稻鳞翅目类害虫”。此外示范区里还设有稻田养虾、稻鸭共育生态种养区,田埂上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利用性诱剂等方式杀虫。
今年桐城市种植早稻近10万亩,由于在生产中实施绿色丰产增效集成技术、推广机插秧、增施有机肥、病虫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水稻品种稳步提升,平均亩产增收1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农作物虫口基数,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保护天敌,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生态平衡。”桐城市植保站站长方向群说。
和桐城市一样,如今在我市各地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加强,粮食生产由过去的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10月份,全市完成秋收面积240万亩以上、秋种面积155万亩以上,实现双过半。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今秋我市粮食收割总面积465.43万亩,其中水稻(单季稻)360万亩,玉米近40万亩,大豆30余万亩,山芋、马铃薯近30万亩,与去年相比增加7.55万亩。虽然受到旱情影响,但是各地积极抗旱、且总面积增加,预计今年秋粮总产较上年略有上升。
与此同时,在秋种方面今秋我市播种面积确保300万亩(其中油菜150万亩,绿肥面积40万亩,蚕豌豆、马铃薯等杂粮面积20万亩,蔬菜面积40万亩,小麦50万亩)。优质油菜良种覆盖率达96%,优质油菜良种覆盖率达96%,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8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覆盖率88%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50%;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农药使用量降低1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实现品质和效益协同提升,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市种植业管理局总农艺师陈再高表示:“以供给侧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一些特产的、高效的农产品,让农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让农民增收有更多增长点,来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推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仓廪实,天下安。
目前我市夏收基本结束,夏粮丰收到手,实现了全年粮食生产良好开局。市粮食部门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市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左右,2018年粮油加工实现总产值171.32亿元,今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较上年有所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夏收已看不到头顶烈日、挥镰割麦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甩手掌柜”在家指挥,大型机器在田间地头“不知疲倦”。宜城大地上,从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选育、水肥一体化到农机农艺融合、新型播种收割机械推广,科技的影子无处不在。
在潜山市油坝乡的思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智能生态农业园,放眼望去,几百亩成片的连栋大棚映入眼帘,乍一看,这里的蔬菜大棚与普通蔬菜大棚并没有不同,但走进一看其中的奥妙让人眼界大开,大棚内竖着传感器,用来收集温、光、水、气等信息。
利用物联网新技术,装上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大棚里的果蔬就能有生命了,能和人对话。棚里的温度高了果蔬会警告你,土壤里的湿度低了果蔬会通知你,传感器更能准确地告诉果蔬成长的全部需求,包括大棚里种什么、怎么种,都是通过传感器收集分析各种数据来决定。“在这里,蔬菜需要浇水,光照不够,都不用人来操心,全部由智能电脑系统控制。”企业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现代生产体系正逐渐形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走进望江县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厂房里,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的大米生产线上,全智能化操作一键启动,全程控制,只偶见一两位工人在巡视设备。米粒如瀑布般倾泻、翻转,清理筛在朝着各个方向不停地晃动,智能码垛机器人上下挥舞着“臂膀”。经过初清、除杂、去石、龚谷、出白、分级、抛光、色选层层工序,稻谷蜕变成白花花的大米,打包成袋,流入千家万户。
在这里,稻谷产业链条中的衍生品被“吃干榨净”——成品米经生产包装投入市场,剩下的米糠、碎米精加工成米乳等饮品,其中运用的“纯物理工艺提取大米蛋白及淀粉的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就连稻壳也是“宝贝”,集中起来用作发电燃料,环保又省钱。
市农业农村局的有关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5%,广大农民基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忙到头”的劳作模式。
与此同时,我市农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42家,总数居全省第一位;农民合作社总数6995家,家庭农场发展到6072 家;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益形成并且在不断健全。
我市的农业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以科技为支撑的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逐渐实现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