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林木蔽日,绿水如蓝。
金秋时节,行走在安庆的大地上,举目望去,林海五彩连绵,绿草如茵铺展,生态湿地变身休闲公园,农田林网成为亮丽风景,河流道路化作生态廊道,林果苗木形成致富产业……这是五年来,“森林安庆”的精彩演绎。
2014年,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五年来,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增绿增效行动和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面构建“一心、两带、三廊、多点”的森林城市空间布局,同时统筹森林、湿地和政策、资金等要素资源,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带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努力走出一条水清岸绿、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水清林绿
尽享生态福祉
晨光熹微中,从家步行约5分钟,走到马路对面的节点公园开始晨练,这是家住大观区花亭新村的何家英和老伴近来的日常。该节点公园位于黄土坑西路,今年才建成开放,金秋时节,公园中的木芙蓉花事正好,新栽的乌桕,叶子正在变红,开始进入观叶的最佳时期……公园虽小,但树木繁多、布局精巧,颇有看头。
风和日丽的周末,不想出城,但又想亲近自然,“90”后姑娘陈群会选择和朋友到康熙河景观带游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畅享秋日闲暇时光,“河边有水、有桥、有草坪、绿道,想骑车、野餐、散步、放风筝都适宜,我们每次去都会待上半天。”
酷爱徒步的市民方青,也能在安庆近郊,觅得多条户外穿越的线路,“我们户外徒步最常走的就是大龙山森林公园,山不高,但植被丰富,四季景色皆不同,充满着野趣。”
…………
2014年以来,我市按照“生态、精品、效益、魅力”的城市绿化新战略,以单位庭院为点、以街道绿化为线、以大型公共绿地为面,加快推进城区绿化提升进程。目前已建成公园绿地16个,广场、游园35个,街头绿地170余处,市民出行500米处即有公共休闲绿地。
安庆城郊还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公园,如狮子山森林公园、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秦谭湖湿地公园(在建)、柘山公园(在建)等7处,面积均在100公顷以上。目前安庆市已基本形成了七核(菱湖风景区、白泽湖生态园、秦潭湖公园、柘山公园、石塘湖公园、独秀公园、龙山公园等七个城市核心公园)一带(新河及滨江生态景观带)四楔(西部山体绿楔、大龙山绿楔、长江-皖江-石门湖水体绿楔、白泽湖水体绿楔)多园(城市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的“公园棋布”的格局。
此外,安庆还重点打造城市主干道、进出口道路和景观大道的绿化建设,市区街道绿化覆盖面积达426.29公顷,绿化率达到100%,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30.5%。城区菱湖南路、独秀大道、振风大道、环城北路等在有限的绿化带中做到以乔木为骨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多样化复层植物景观。而且,城市的生态美景还一直延续到了乡村庭院,全市已成功创建42个省级森林城镇、393个省级森林村庄,建成森林长廊447.93公里。
森林拥抱城市,绿色融入生活。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进,全市绿量大幅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8平方米。这是安庆的绿色魅力,也是“创森”以来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安庆市民的幸福指数,正在浓浓绿意中悄然提升。
绿色发展
收获创森红利
在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贫困户朱帮霞借助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将自家住房改造成了“驴友驿站”,开门迎客第一年就赚了十几万元,现在每年毛收入超过40万元。
在宿松县二郎镇,回乡创业的吴伍兵用6年时间流转荒山7万余亩,栽培油茶454万株,让15000多农户、12500多户贫困户因油茶受益,近6000人成功脱贫。而放眼全市,我市油茶种植面积已达77万亩,鲜果产量22万吨,茶油年产量4万吨,全市共有27万贫困群众因油茶产业走上了脱贫路。
在潜山市水吼镇,来自黑龙江的王立果流转林地4000余亩,在林下养殖梅花鹿,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今年该基地还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
守着绿水青山,也能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市以森林产品、森林食品、森林旅游为方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向森林经济转型。重点围绕油茶产业、蓝莓产业、中药材产业、苗木花卉产业、森林(湿地)旅游产业等五大示范工程,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油茶基地面积超过70万亩,拥有茶油加工企业13家,加工能力超1.6万吨;全市蓝莓种植面积超4.5万亩,拥有多个蓝莓加工产品;全市已批准建设9个森林公园,5处自然保护区,6处湿地公园,2018年全域森林旅游康养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全域森林旅游康养收入达到112亿元。
2018年,我市林业总产值达400.19亿元,林业基地及产业发展带动42.6万户群众受益,户均年增收2600元以上。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自2014年以来,我市无论是林业总产值,还是年均产值增幅均位居在全省前列。而这也得益于林长制的实施。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林长制,围绕“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放大“创森”效应,唱出了绿色发展一出“好戏”。
在太湖县晋熙镇天台村,往昔漫山遍野的芭茅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毛竹、油茶等经果林。
在宜秀区大龙山林场,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已完成人工造林1451亩,青山白化专项治理造林550亩,森林抚育12348亩。“现在来这里的游客特别多,截至目前游客量达10万人次,今年预计有15万人次,也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龙山林场公园办副主任徐宏广说。
在桐城市,206国道绿色长廊建设已带动该市苗木产业实现销售额1.3亿元,吸纳750余名林农务工增收,其中带动26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万元。桐城市在道路绿色长廊建设过程中,创新引入市场化机制,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道路绿色长廊的建设、管护和运营,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较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目前,全市30万亩芭茅山已改造24.5万亩,“青山白化”整治超过2000亩,桐城市公路绿色长廊试点示范经验正在向全市推广……
森林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下来,我市仍将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全力描绘水清岸绿、生态富民的高质量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