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是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又恰逢重阳佳节,即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在这特殊的日子,记者走进安庆市第一光荣院,看望并采访了生活在这里的老兵们,倾听他们在这壮丽70年最难忘的记忆。
背山面湖,风景如画,交通便利,闹中取静……这是无数人的宜居梦想,也是生活在安庆市第一光荣院的老兵和烈属已经拥有的美好家园。
一如以往,在清晨的薄雾消散后,张礼厚打开阳台的门,端起一本党建读本坐在躺椅上。毕竟90岁了,老人眼睛也不是很好,看起书来很慢,很细,十多分钟才会翻过一页。
时光倒回七十年前,在他的家乡太湖县北中镇还没有解放的时候,年轻的张礼厚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到“土地改革”“反匪反霸”运动中。1953年,作为乡里的团委书记,他又带头参加志愿军,毅然决然地走向抗美援朝的战场。
那时,家中三位长兄已先后去世,他已是家中独子,唯一的男人。“我7岁时,大哥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牺牲在抗日战争中。我15岁时,二哥哥和我父亲先后患病去世。我19岁时,三哥哥干活回来,累倒在床上,只说了一句‘我起不来了’,就真的再也没有起来了……”
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张礼厚回到了家乡,供养老母,娶妻生子,安心田园。
“很欣慰,这么些年了,国家都没有忘记我们。”张老说,看到他年龄渐渐大了,民政部门于2014年将其接到光荣院供养,这让他十分感动。作为重点优抚对象,在这里生活,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院里各方面都很好,很满意。”
当记者问及他对这70年巨变的感受时,张老由衷感叹道:“国家富强,老百姓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大大地提高了”。此外,他还特意提到了自己最大的骄傲:“我孙子很好,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博士。他能在科技方面报效祖国,我很骄傲。”
这位和善的老人,在说话时总是面带笑容,谈到他二十多岁的孙子时,笑得尤为灿烂,一如70年前他二十多岁时一样爽朗。
住在张礼厚隔壁的曹茂祥,虽然没有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战斗,但同样是一位经历过铁与血洗礼的战士。
曹茂祥今年79岁,1963年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
“从小兴安岭,到金沙江,再到福建沿海,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曹老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小兴安岭的日子。“一周只有一餐米饭或馒头,其余全部是玉米、高粱这些,还只有一平碗。都是精壮小伙子,还是要做体力活的,根本不够吃。山里的野菜长得有半人高,密密麻麻的一地,我们走到哪,就吃到哪,吃得光光的。”
也是在那片黑土地上,重达千斤的需要12人抬起的钢轨砸到了曹茂祥的腿上,造成他终身残疾,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他退伍后,没有要求安排工作,而是回到了家乡望江县高士镇,开起了小卖铺,过着平凡的日子。
“我不后悔,现在不是好了吗?”曹老还打趣道:“就怨我这嘴不争气,现在院里餐餐伙食都好,可我却吃不了多少!”
“现在的条件确实是好了,跟过去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光荣院里,同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贺思明也将思绪带回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