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时时处处都烙刻着历史的痕迹,映射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就业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迁,一个个新职业应运而生的同时,也有一些旧职业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职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见证。社会发展的巨轮,正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从业者努力向前推动的,而天生具备创新活力的新兴职业,为社会进步注入新动力——
昔日热门职业逐渐走下历史舞台
20世纪90年代,宣欣技校毕业之后费了一番周折,终于进入市区一家寻呼台工作,拥有了一份当时很时髦也令人羡慕的职业——寻呼员。
“您好,这里是XXX寻呼台,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坐在明亮整洁的工作台前,每当宣欣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每一位打进寻呼台的用户说出这句亲切悦耳的询问时,自己都为这份工作骄傲。“寻呼员就是负责给BP机留言的人。”宣欣说,那时候寻呼员曾是个很抢手的职业,因为寻呼员不仅工作环境好,而且待遇也高,许多女孩子在当年都向往成为一名寻呼员。
“最早的BP机只能显示数字,后期才出现汉字显示的BP机。”宣欣介绍说,应聘寻呼员必须有良好的听力,熟练掌握电脑输入法,会说流利的普通话,会打字和打字速度成为这个行业的门槛。
如今已年逾不惑的宣欣就职于一家房地产公司,她是在寻呼员的岗位上工作了四年之后离开的,她解释其中原因是:“进入21世纪之后,手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BP机逐渐退出市场。而随着BP机使用量大幅减少,寻呼市场也日渐萎缩,市区的寻呼台纷纷关闭。而那句“您好,您呼叫的是……”这个曾经回荡在千万人耳边的声音,也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与寻呼员境遇相似的,还有公交车售票员、铅字排版工、底片冲洗工等一批曾经耳熟能详的职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就业方式在不断发生着变迁,一个个新职业应运而生的同时,也有一些旧职业消失在日常生活中。记者从市劳动就业管理局了解到,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面将中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和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2015年新修订的大典再次向社会公布,新的大典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与99版相比减少547个职业。
“科技和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少过去热门的职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处于即将被淘汰的境地。”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副局长王中群表示,职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见证。
职业出现细分群众需求升级推动
2016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童梓岷,和大学的两个同学合伙在省城合肥开了一家宠物诊所,因为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使得诊所的生意十分火爆。“我现在的身份叫宠物医师,其实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兽医细化而来的。”童梓岷说,“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学兽医毕业后就是给牛、马、羊之类的家畜看病的。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象兽医类早已开始细化,产生了像我这样的宠物医师。”
其实,不只是童梓岷,今年28岁的詹健在厨师学校上学时学习的就是烘焙专业,如今早已在一家餐饮企业担任烘焙师的詹健,还取得过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第二名的好成绩。詹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日趋多样。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吃饱,更要吃得精细,吃得营养,而这一变化导致了厨师职业的细分。”
“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了需求的变化,让劳动分工更加细化。”市委党校的李青教授表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在职业领域,就是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呈现越来越细化发展的趋势。例如,传统的厨师职业,细化为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四个职业;再如,过去街头巷尾常见的剃头匠,已被美发师、美甲师、美容师、形象设计师等一系列职业替代。
“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高低能够显示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在服务业领域,将会有大量的新职业出现。”李青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职业结构更多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如保险、健身、美容、生态农业等行业的发展。
未来悄然而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也让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新的变化。
程序员这种职业成为进入21世纪开始之后,中国职业变化的又一个标志。程序员这种职业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冲击。姚晔就是众多程序员中的一个,他在2008年上大学时就读的专业就是软件工程。“当时考虑报志愿,主要就是考虑工科类,想的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能学会了一门技术。”姚晔在接受采访时说。
姚晔2012年本科毕业的时候,作为程序员的他并没有选择去互联网企业上班。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起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蓬勃壮大,对程序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程序员这个职业也更加细化和专业化,姚晔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现在姚晔供职于深圳的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是一名算法工程师,已经不是一名普通的程序员,他所负责的工作也更加细致和专业。对于程序员的未来,姚晔认为,“这代表了一种趋势,未来程序员这个职业会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细分,所需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程序员的发展只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1世纪起,中国各项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终端设备为代表的全球化网络数字技术,推动着制造业升级,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无论是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还是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都带动着新职业的出现:快递员、数据分析师群体不断扩大,网约车司机、酒店试睡员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也给职业结构变迁埋下伏笔。“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是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的,而信息时代则是全覆盖、个性化、高价值的生产模式。”李青教授说,这意味着,高技能、高技术、高创造的劳动和职业将取代传统体力劳动,成为发展新动力。
展望未来,“机器换人”也成为一些人对职业与生存的隐忧。对此,李青教授认为,面对新技术对传统工作岗位的颠覆和新岗位的创造,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勤奋、好学、创新,使自己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化。
(记者 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