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发老人向学生们讲述渡江战役的故事。 嵇奕华 摄
董玉发老人向我们展示有着70年历史的渡江船工光荣证。嵇奕华 摄
红色回民村,绿色长江岸。9月4日,记者来到望江县唯一少数民族聚居村——漳湖镇回民村,寻访英雄老船工,感受70年后,这个长江过江小渡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人间胜景。
在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86岁老船工董玉发正在讲解运送大军渡江的光荣历史。“这张渡江船工光荣证,是对当年我们回民村船工参与渡江战役最大的精神激励。”展览馆橱窗里一张陈旧的光荣证,将老人拉回到70年前的回忆中。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江沿线全线发动渡江战役。安庆是长江入皖后第一座城市,165公里长江岸线是渡江战役的重要战场,望江县沟口(今漳湖镇回民村)就是其中之一。
漳湖镇所处的长江江面相对较窄,容易抢渡,是解放军在望江县战役中的三个起渡点之一。过去,这里条件恶劣,贫穷落后。当时流传着“家住回族沟,长江驾破舟,十年九不收”的说法。
1949年4月,解放军三野五兵团开到望江县沟口(现在的回民村)一带驻扎,漳湖镇回民村这个当初只有5户逃荒人家组成的沿江小渡口从此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个重要历史转折联系在一起。
当年,董玉发年仅16岁。但自幼跟随长辈,以打渔为生,水性极佳。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军将回子沟共32条渔船全部拖走,不仅如此,还派兵日夜看守船工,白天挖战壕,晚上就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过夜,董玉发也在其中。
一天夜里10点多,归心似箭的船工们等来逃脱时机。他们悄悄地来到湖边,解开缆绳,潜下水底,用手扒住船沿,躲过追捕。
回家后的董玉发发现,解放军和国军做派完全不同。“之前我们这里受过灾,家家户户生活相当苦,解放军来了之后,给我们每家每户送一斤大米。”董玉发说。
“谁对人民真好,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被强征到江南的几十位村民知道后,偷偷跑回江北老家支援解放大军渡江。
4月22日,在渡江战役全线打响之后。下午4点半,16岁的董玉发作为冲锋队员登上了第一批渡江小船,担任舵手。每艘船5名解放军划船,一名船工担任舵手。枪林弹雨中,大白天都是火光飞射,在离对岸还有二三十米距离的时候,董玉发的下巴被子弹擦过,等到上岸时,血已经浸湿了胸前的衣衫。
“这个伤疤现在还留着呢,当时上岸后解放军立即用毛巾给我进行了简易包扎,彼此没有再多话就匆匆告了别。”董老说道。
董玉发所在的回民村当时不过是一个只有300多人口的小渔村,全村72名回民船工三次主动请缨,参加了渡江任务。作为当时第一批出征的10名船工之一,董玉发亲眼目睹了两名同村船工马吉荣、丁宪良英勇牺牲。
“不仅仅是他们,还有10名解放军也不幸被国民党军队的枪弹击中失去生命。”董玉发拭了拭眼角的泪水。
在解放军的带领下,渔民船工不怕流血牺牲,英勇作战,完成了运送大军过江的光荣任务。
“在这片土地上,70年前的伟大历史转折以及转折中的人和事,一刻都未被遗忘。”董玉发说。
硝烟散尽,当年的亲历者逐渐老去,但理想信念不会熄灭。董玉发作为一名老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回民村担任村干一干就是28年。
50年代,他领导村民围湖造田10万亩,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率领青年建漳湖电站时,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拦住坡上滚落的200斤石头,身负重伤,从而挽救了别人的生命;他带领班子成员排除干扰,开办养殖场、窑厂、加工厂、饭店、铁匠铺等别人没有胆量做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劳动报酬的,更没人付什么工资。父母和妻子埋怨他不顾家,为大家做事还没讨到一句好,可他只是淡淡一笑。
作为村里新乡贤,董玉发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年油菜花节期间,董老主动请缨,为游客当导游,维护秩序,保证游客的安全,有时连饭也吃不上。
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已86岁高龄的董玉发作为回民渡江突击队现今唯一健在的船工,常年义务在望江县渡江战役纪念馆里,为往来游客讲述那段扣人心弦的红色记忆。
站在当年船工渡江地点,沟口渡口前的长江依旧滚滚向前,但是早从战场变成了船只往来穿梭的黄金水道。回望回民村,当年驻军、备战的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良田,一条条乡村道路通往家家户户,一幢幢新居点缀在红花绿树间。
走进村庄,处处是生机勃勃的美景,当年硝烟弥漫的景象早已远去。
这些年,当地投资800余万元,兴建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特色风情一条街,实施了民居改造、敬老院、雨污分流等惠民工程,建成了户户通水泥路3600米。依托特色风情、特色文化、生态田园,着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逐步开发特色旅游,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特色种植园、摩天轮观光游乐园、特色花卉园、垂钓中心、特色民宿以及民族风情园水电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四年开展油菜花系列赏游活动,单日接待游客量最高突破3500人。同时,规模化肉牛羊养殖、瓜蒌和美国薄壳山核桃种植、光伏发电正越来越红火。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如今达到了16万元,昔日的贫穷的回民村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