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我们这一辈 与祖国同岁

时间:2019-09-10 09:37:40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开栏的话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中国人及其家庭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晚报推出“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报道,选取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7个时代的人物,讲述他们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故事,反映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360截图20190817103219126.jpg

舒祥明(左一)夫妻正在翻看老照片

本期人物名片

舒祥明,1949年2月6日出生,安庆市大观区人。

1968年下放农村,1970年入读原安徽省财经学校(现为安徽财经大学),1972年毕业分配到安庆石化(筹建阶段)工作,1978年调至安庆市石化医院财务科工作,2004年退休。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我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今,安庆的城市建设、道路交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庆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可同日而语。我祝愿安庆发展得越来越好,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舒祥明

现年70岁的舒祥明,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土生土长的老安庆人。舒祥明现居住在市大观区大湖老北区,她是社区居民眼里可亲可敬的“舒阿姨”“舒奶奶”,本该含饴弄孙年纪的她依然发挥着余热。

8月22日,记者来到大湖老北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她抚今追昔,将亲身经历的过往和亲眼所见的变迁一一道来。

小时候没有自来水 吃水用水从江边挑

1949年2月6日,舒祥明出生在位于安庆蓬莱街的祖居,父母生养了六个子女,两男四女,她排行老六。

舒祥明告诉记者,自她年少记事时起,蓬莱街一带几乎都是低矮的房屋,街道铺的是麻石条,比较狭窄,夜晚街面上也没有路灯,黑乎乎的。“哪像现在夜晚这样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舒祥明感慨道。

安庆人滨江而居,舒祥明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吃水用水。“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吃水用水大多是从江边挑,有时也从附近的井里面取。”她还回忆道,从江边挑水回家后,撒一些明矾净化一下,这在当时就算是最洁净的饮用水了。

过去出行全靠走 现在动车飞机世界跑

谈及那个年代,舒祥明说下放插队是她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而当年交通不便更是让她难以忘怀。

1968年正值文革时期,当年正读初二的舒祥明积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放到怀宁县原月山公社东风大队(现为月山镇奇隆村)插队劳动。

“从我家到月山插队的地方有三四十里地,那时我们要走半天时间。”舒祥明清楚地记得,她和同学们前往月山全靠步行,道路崎岖,途中需要翻山越岭,才到达插队的东风公社。

今昔对比,舒祥明感慨道:“现在从安庆到月山,沿着笔直宽阔的206国道,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退休后,她和家人外出旅游,并曾出国旅行走亲戚,坐飞机、乘动车,出行便捷又舒适。

经历五次搬家 住房条件逐步改善

1970年,经历了两年的插队生活后,舒祥明如愿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入读原安徽省财经学校(现为安徽财经大学)。

1972年,结束了两年的校园生活,舒祥明被分配到安庆石化工作。1974年,舒祥明和同在安庆石化工作的何长友结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和爱人结婚时没有购置任何家什,只是买了一点花生、瓜子招待亲友,婚礼是在单位十多平方米的宿舍间里举办的。

随后,舒祥明先后生下一女一子,家有老人同住,加上在安庆求学的侄儿借宿,住房拥挤不堪,改善住房条件成为舒祥明夫妇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总共经历了五次搬家。”舒祥明回忆道,她家住过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也住过简陋的筒子楼。直至1984年,她家终于拥有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面积60多平方米。后来,子女成家,老人过世。2001年,舒祥明夫妇搬至大湖老北区9栋居住,住房面积80多平方米,并一直居住至今。

退休后发挥余热 完成多年夙愿

忆往昔、看今朝,老两口感慨万千,他们感叹岁月如梭,更感慨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变迁。“现在真是苦尽甘来,每天都是好日子。”

在大湖老北区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退休后,舒祥明仍在发挥余热,她成为一名热心的社区志愿者:创建文明社区,她主动当起义务宣传员;禁限放烟花爆竹,她带头遵守并义务宣传;冬天小区积雪路难行,她带头铲雪疏通道路……

退休后,舒祥明还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夙愿——和亲友们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整理、编写祖父舒鸿贻的史料、轶事,集结成册,并将这一珍贵的文献资料捐赠给市有关部门。


(汪迎庆/文 项顺平/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