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17时至20时,市区出现雷雨大风天气,最大风力达到12级,当晚21时14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解除。相关部门、单位应急处置迅速,全力排险清障,城区未发生内涝,保障了群众的正常生活。面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做出迅速响应、较快适应,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是对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出的挑战,也对城市韧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高城市基础韧性,要推动城市发展“软硬件”双提升。一方面,要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提升水电气供应能力,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周密布局基础设施、物资储备、产业发展等“硬资源”,另一方面,要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平和的社会心态、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社会组织等“软支撑”。同时,结合城市“风险普查”,增强物流和供应链的抗冲击和快速修复能力。
提高城市智慧韧性,要推动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融合发展。当下,我市正以“数字政府”建设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信息化进程。各级各部门应积极运用5G、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智能响应能力和紧急救援、转移安置、交通运输、生活保障、物资供给能力,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同时,合理配置救灾物资,降低损失,这也是现代城市高效管理必须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提高城市生态韧性,要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我市正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庆)经济带,建设海绵城市,推动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各级各部门应科学制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中适当“留白”,划定韧性底线,预留弹性空间。同时,加强城市河湖、湿地水系的保护和修复,发展雨洪精细化管理模式,打造城市海绵体,避免城市内涝。
天气变化无常,“颜色预警”和温馨提示固然重要,同时也需要加强应急准备和规划,从预案、规划、处置上下功夫,增强城市韧性,有效降低极端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提高全社会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