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汪泽江,1946年6月生,1965年3月入伍,1966年12月入党,在原空军高炮三师九团五连服役,先后担任指挥仪五测手和副班长。1966年2月赴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斗,在部队先后获得连、营、团嘉奖各一次,立三等功一次。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汪泽江仍记忆犹新。
图为75岁的汪泽江老人。全媒体记者 徐志远 摄
担任测手和副班长赴越作战
汪泽江从小就萌生了一名打仗兵的志向,1965年3月他在怀宁县入伍,因表现突出和视力好,部队相中他当仪器兵,后来在原空军高炮三师九团五连先后任指挥仪班五测手和副班长。
“测手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视力特别好外,脑子也要灵活,就是为了保证测距的精度。指挥仪是全连的心脏,测手必须相互配合,精准操作,一丝丝误差就会影响指挥仪计算的精度,从而影响火炮射击的精准度,连队领导对指挥仪班的人员选配和作战训练十分重视。”汪泽江说。
1966年2月,汪泽江任指挥仪班副班长,随部队出国到越南作战。谈及抗美援越作战,汪泽江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就是1966年“9.17”战斗,早上九时他们刚吃完早饭,美国空军出动轰炸机多方向、低空、隐蔽地向阵地攻击。他们根据雷达传输信号,很快捕捉了目标,平稳跟踪,为指挥仪测算射击诸元提供了连续不断的精准参数。
“当发现敌机俯冲到2000米高度时投下炸弹,从敌机投弹的高度、方位、距离,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阵地要遭到攻击,但敌机又突然改变方向,向九团八连投放炸弹,阵地上瞬间火光冲天、弹片横飞。”汪泽江回忆道,当目标距离阵地很近的时候,三师九团五连紧紧跟踪敌机,测报出稳准的诸元,然后不断向敌机开火,将敌机打了下来。
短短八个多月共作战97次
中国高炮部队的战士是英勇的,汪泽江在回忆中说,由于高炮射程的限度,炮手必须看着美国空军的轰炸机飞临头顶时才能发炮,他们双眼凝视着战机,也凝视着死亡。197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公布,在抗美援越战争期间,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人数总计达32万人。
汪泽江赴越作战,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完成任务出色,表现积极。1966年2月至1966年10月,他们在越南作战,短短八个多月共作战97次,击落击伤敌机198架(有些战斗是和代管部队一起获得的战绩),其中生俘美国飞行员33名,击毙58名。
“在战斗中广大指战员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打出了军威。其中牺牲了19位同志。1966年7月11日,一位怀宁籍老乡牺牲了,他是二炮手,年仅20岁;1966年9月17日,九团八连另一位老乡也牺牲了……自己也受过伤,其中一个耳朵就被震聋了。”回顾峥嵘岁月,汪泽江总是感慨万分,发生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里一桩桩一件件都深深的刻在了心中,挥之不去。1966年11月回国后,各部移防福州、漳州、连城。汪泽江分到了福州部队,在部队里待了三年,然后分到了安庆326地质队工作,1996年退休。
爱收藏战争年代报纸
汪泽江目前住在迎江区地质新村,在社区里有个自己的活动室,4月16日,记者在活动室里看到了收藏着很多的战争年代解放军报,还有在部队里留下的一些纪念品。包括战时功模报告表、奖励报告表、五好战士登记表、解放军报、教练弹……
“这是部队平日训练时的物品,它的规格和手榴弹是一样的,在部队里,将领用教练弹教授士兵,不仅能减少成本,更能保证士兵们的安全。”汪泽江指着收藏的教练弹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汪泽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收藏解放军报是他的爱好之一。“每当看到这些报纸,我都能回忆起当年抗美援越的‘9.17’战斗,面对投下的炸弹,不低头,不弯腰,始终注视着前方,随时都有可能会牺牲,那时候也害怕过,但必须要把仗打完。”汪泽江说。
除了收藏报纸外,退休后的汪泽江退伍不褪色,积极服务社区,致力于奇石、根雕收集,将个人兴趣爱好与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相融合,多次将收集、创作的各类奇石和根雕艺术作品在社区“趣缘活动室”公开展示,与居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