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11月A级车:主流车型现“翘尾” 轩逸提前锁定胜局

时间:2020-12-18 14:38:01 | 来源:安庆新闻网

11月,A级车累计销售61.06万辆,环比增长8.65%,“翘尾”现象十分明显。前十榜单中,除轩逸和速腾外,其余车型均实现环比正增长,英朗、卡罗拉和思域的增幅在20%左右。

11月,轩逸以销售5.45万辆,同比增长0.22%的成绩,再次夺得月度销量冠军。由此,轩逸已经连续4个月销量突破5万辆,并以累计超9万辆的成绩,彻底拉开了与朗逸之间的距离。目前来看,轩逸夺得A级车全年销量冠军已经毫无悬念。

“长安今年上市的车型竞争力很强,逸动PLUS目前优惠仅有3000元,但性价比已经很高了,也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北京某长安4S店工作人员表示,建议您赶紧出手,摇号新政马上就要实施,年底买车的人越来越多,过些日子想买也不一定有现车。

逸动等车型的畅销,除了受到近期发布的北京“摇号”新政影响外,更多则是整体A级车市场持续火热的一个体现。数据显示,11月,A级车累计销售61.06万辆,环比增长8.65%,“翘尾”现象十分明显。前十榜单中,除轩逸和速腾外,其余车型均实现环比正增长,其中英朗、卡罗拉和思域增幅在20%左右。

具体来看,主流A级车呈现“4+3+2+1”的市场格局,其中日系品牌表现出色,占据前十榜单的四席;德系品牌发挥稳定,有三款车型入榜。此外,自主品牌的帝豪和逸动PLUS携手入榜,最后一席则被美系品牌占据。

11月,轩逸以销售5.45万辆,同比增长0.22%的成绩,再次夺得月度销量冠军。由此,轩逸已经连续4个月销量突破5万辆,并以累计超9万辆的成绩,彻底拉开了与朗逸之间的距离。目前来看,轩逸夺得全年销冠已经毫无悬念。

同为日系品牌的卡罗拉,11月销售3.54万辆,环比增长21.75%,位于榜单第五位。不过,相比去年同期,卡罗拉的销量大幅下降10.39%,无疑值得一汽丰田警惕。此外,思域和雷凌分别销售2.81万辆和2.24万辆,同环比均实现正增长,分别位于榜单第七和第八位。

值得关注的是,日系品牌试水三缸机并不顺利,东风本田旗下的享域11月仅销售4000余辆。4S店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享域虽然定位A+级,但是仅搭载1.0T的三缸发动机,动力稍显不足,不建议购买。

思域

相比之下,大众品牌表现差强人意。上汽大众方面,朗逸11月销售4.8万辆,环比增长17.8%,同比下降8.38%,位居榜单第二位,与轩逸相差6000余辆。从前11个月销量走势来看,朗逸有10个月不敌轩逸。有业内人士认为,朗逸持续被轩逸压制,主要是受累于帕萨特“碰撞门”。12月初,帕萨特再度参加中保研碰撞测试,并一雪前耻,取得了包括正面25%碰撞测试在内的7个项目的优秀(G),这能否挽回消费者信任,并助推朗逸重回巅峰,仍有待观察。

一汽-大众方面,宝来延续强势表现,11月销售4.42万辆,同环比增速均超过15%,蝉联榜单第三名;速腾发挥稳定,11月销售3.42万辆,位于榜单第六位。不过,高尔夫市场表现并不如意,11月仅销售5735辆,同环比降幅超过30%。

美系品牌方面,英朗11月销量4.04万辆,环比增长19.68%,同比暴增121.03%,位于榜单第四位。今年3月底,上汽通用推出搭载1.5升四缸发动机的英朗,尽管期间大起大落,但如今英朗已实现五连涨,基本回到巅峰时期水平。

逸动PLUS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5个月上升,其中轿车累计市占率实现正增长。聚焦到A级车市场,自主品牌涌现出帝豪和逸动PLUS月销持续超过2万辆的强势车型。11月,帝豪销售2.16万辆,同比大增31.22%,环比增长2.11%,位于榜单第九位;逸动PLUS销售2.11万辆,同比暴增超过2倍,位于榜单第十位。此外,荣威i5销量过万,累计销量超过10万辆;吉利缤瑞、领克03,以及名爵6等均实现同环比双升。

近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走访北京市场时发现,正值休息日的下午,长安4S店内人声鼎沸,每款车型都围着不少的消费者。有消费者表示,“摇号新政马上要实施了,我现在就是想把名下多余的旧车换成新车,如果价格合适今天就可以签合同。”

12月7日,《<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20年修订)正式发布,《细则》规定每人名下将只能保留一个小客车指标,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不少消费者赶在此之前,处理名下多余指标,其中性价比出色的自主品牌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陈士华表示,自主品牌在今年疫情发生之后的几个月压力非常大,尤其尾部乘用车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同时有些企业在重整。近几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恢复速度较快,10月和11月都超过了同期水平。

第七代伊兰特

榜单之外,被寄予厚望的第七代伊兰特表现平平,11月仅销售1.19万辆。此外,菲斯塔和起亚K3均掉落至2000余辆,同比降幅超过50%。目前,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是韩系车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