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大峡谷雨后观瀑,潘铺荷花园清凉一夏,官庄豆腐街梦见乡愁,水吼乡村游野趣盎然……漫步潜山市,你会发现,无论是日新月异的现代街区,还是历史悠久的古镇老巷,抑或民宿资源丰富的山区乡村,一张以重大文旅项目为主线的“产业网”脉络逐渐清晰,产业效益日益凸显,旅游城市形象愈发饱满。
近期,梅雨初歇,炎夏来临,天柱山迎来了今年的客流高峰。在各景区景点,游客人头攒动,随处可见一二十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其中,合肥、南京、武汉等地的中短线省内外团和以教师、学生、老年人为主的旅游团成为暑期旅游亮点。据初步统计,自跨省旅游恢复以来,天柱山每天接待上山游客近千人,逢周末可达三至五千人。
为把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产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推进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潜山市认真贯彻“六稳六保”要求,切实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文旅强市。该市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战略,践行“全域旅游、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理念,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实行全域规划、区域整合、项目打造,引导山上山下互动发展,山里山外合作联手,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景区链,将文化旅游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
截至目前,该市拥有1家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1家3A级景区和40余处乡村景点;相继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市、首批国家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等旅游名片。2019年接待游客1283万人次、同比增长20.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20.06%。
该市围绕天柱山,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初步形成生态优先、群众唱主角、产村融合的“潜山模式”。生态美是最大优势、最美品牌和最大卖点,该市在规划建设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保持原有肌理和风貌。一些古老村落通过整治建设,变得清新怡人。以“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惠及群众”的理念,让群众当家作主,同时注重产村融合,创建农业特色产业村、旅游休闲产业村、传统手工业特色村和文化特色村,逐步变“美丽乡村”为“美丽产业”,全力打造“美丽经济”。
该市把做活全域旅游作为重头戏,突出做好“四个融合”。即:农旅融合,依托全市百片美丽乡村和三个“十万亩”茶、桑、瓜蒌等特色农业基地,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文旅融合,充分挖掘古皖文化资源,打造薛家岗史前文化遗址、程长庚及张恨水故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三祖寺禅宗文化精品游线。体旅融合,大力发展天柱山养生功、攀岩、漂流、长板速降、溯溪等野外体育运动。山水融合,启动潜水“十里绿道银滩”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下浒山水库“浒山湖风景区”,打造山水融合新游线。目前,该市已建成“风景观光、休闲度假、特色乡村、历史人文”等旅游板块,培育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景观名镇名村20多个。
今年,该市围绕“全景潜山、全域旅游”思路,以示范引领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路径,立足“旅游+”,丰富全域旅游业态,不仅搅动了旅游业“一池春水”,也使得每一个乡镇和村落“怦然心动”,以休闲、娱乐、体验、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疫情好转以来,该市巧借民俗、花季、文化、农耕、生态等,充实乡村旅游内涵,持续开展赏花、采茶、攀岩、漂流、采摘、美食、民俗等乡村旅游活动,做大名气,做旺人气。
近期,为落实“六稳”“六保”,全面迎接跨省游开放后的恢复性增长,天柱山景区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推出了以漂流冲浪、休闲亲子、研学科考、爱情旅拍、生态康养为主题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感。(通讯员 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