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设计,将为城市更新带来什么(圆桌谈)

时间:2020-08-10 14:38:06 | 来源:安庆新闻网


苏州可园

(郑娜摄)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

(演出方供图)


苏州双塔市集

(来自网络)


苏绣旗袍

(苏州丝执文化有限公司供图)


苏州美食

(来自网络)

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的苏州国际设计周,近日正式发布今年的重头戏“Q4(第四季度)设计消费季”,通过打造一系列跨城市、跨产业的消费活动,让设计产业成为消费增量的新杠杆,助力疫情之后城市复苏。不仅是今年,近年来,设计在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美好生活的构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苏州国际设计周启动之际,本报特别邀请来自学界、业界、政府部门等方面的4位嘉宾,围绕设计与时代、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生活、设计与城市等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本报记者 郑 娜

嘉宾(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娄永琪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

孙 群 苏州国际设计周执委会(筹)副主任

徐 刚 苏州市姑苏区委副书记、区长

叶 放 艺术家、文化学者

1.设计内涵悄然变化

记者:以往大家谈论设计时,更多把设计看作是一种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设计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娄永琪:过去,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将其与产业连在一起,这个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这跟设计本身的发展有关系。以前讨论设计,大多讲的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是以造物为核心的物质设计。这几年,设计已经从造物设计拓展到战略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系统设计、体验设计,大量的非物质设计让大家开始发现,原来设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从无到有地创造新的产业、新的就业模式、新的经济和生活形态。在我看来,设计是研究如何创造和满足需求的学科,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需求产生过程中最核心的推手。

孙群:人们对设计的定义各种各样,但是我一直非常认同一句话:“设计是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艺术。”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会发现从自我到生活环境,到城市空间,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创意设计都有参与的空间。

叶放:设计有狭义与广义之说,前者指关于事物的美好,后者指关于事物美好的形式与方法。设计总以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对象为服务,而艺术则总以一个想象或创造的自我为思辨。有时候设计需要艺术的随心所欲、海阔天空,艺术需要设计的严丝合缝、无微不至。如果说艺术是让梦得以表达,那么设计则是让表达成为现实。

2.设计价值被重视

记者:近年,深圳、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先后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称号,许多城市纷纷举办设计周活动。怎么看城市发展中的这一轮设计热潮?

娄永琪:科技推动的创新和市场拉动的创新人们已经充分认识了。近些年,大家开始意识到创新的第三个发动机——设计。以上海为例,今年是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10周年,也是举办世博会10周年。这些年来,上海每年都举办设计周,而且都是由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来主抓。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一是看重产业的贡献,二是和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战略互为支撑。中国设计之都的建设刚开始,但是我相信中国设计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我特别希望中国设计能在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生活方式转型方面产生世界级的影响。

孙群:城市需要新的叙事角度与方式,设计周提供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现代城市设计周承担了很多责任: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产业更新、生活美学;设计周覆盖了所有的人群:设计师、设计爱好者、老人、孩子、原住民、新移民等。这些责任与人群的需求,是每一个身处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都会面临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周不仅是一次城市活动,一个创新设计的城市节日,更是一种鼓励创新的城市风气。

徐刚:创新设计、创新驱动,是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苏州为例,作为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当前,苏州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阶段,急需创意设计产业的助力和赋能。2018年,苏州市政府委托姑苏区政府牵头,承办苏州国际设计周,是希望凝聚更多智慧力量,发挥苏州独特资源优势,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创意”“文化+创业”有机结合,让苏州新经济发展更具活力,让苏州古城焕发更大生机。

3.理想的设计之都

记者:中国现在有很多城市希望成为设计之都,你们理想中的设计之都是什么模样?

娄永琪:我认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把设计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到产业中。理想中的设计之都也是如此。芬兰有70%的出口是设计密集型出口,设计是国之命脉,也是每个人的自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设计生态。我认为,把设计的生态搭建起来,让大家了解设计、崇尚设计,让设计从业者有发展空间,让消费者愿意为设计埋单,大家一起参与到设计的过程当中去,形成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在创造的社会氛围,这就是设计之都最好的模样。

孙群:设计要向城市开放,要为产业赋能,要服务于民生改善。设计要有大局观、责任感。在一个紧密互联的时代,类似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不应该只是政府或大企业所关注的话题,也应该是年轻一代创新创意的新起点、新角度、新动力。全球化不会停下脚步,真正的设计之都一定要从“自我陶醉的小我”转到“命运与责任的大我”。

叶放:设计之都的称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设计,应该以让生活更美好为原则。设计之都应该是创意的发动机和交流平台,从地方到世界,绝非井底之蛙自娱自乐,从过去到未来,也非挟洋自重哗众取宠。古为今用,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洋为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通往更好的城市设计

记者:在城市发展、构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什么、规避什么,才比较可能达到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

叶放: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的孕育,是里弄街道的面貌,更是衣食住行的状态,是风土人情,更是喜怒哀乐。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符号,往往正是来自于城市生活的日积月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方式是城市文化的基础和根本,承载了城市的个性与特质,鲜活反映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因此,对应每一座城市的特性,以美好生活方式的理想为出发点,以美好生活方式的设计诉求为落脚点,是避免城市设计沦为负面样本的不二法门。

孙群:从设计出发,我们应该提倡“问出好问题”,而不是“埋头找答案”。什么是设计的好问题,就是“为谁设计”“为什么设计”,而不是“如何设计”。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结果好,一切都好”,但是判断一个设计好不好,往往是“源头”和“过程”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在进行创意设计时,不能只注重展示实力、成果,否则就容易造成形式夸张、内容空洞的后果。

5.锻造设计的苏州样本

记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产业之都,苏州有哪些设计能量和优势?该如何运用这些能量与优势去助力城市更新,让生活更加美好?

徐刚:苏州的文化底蕴是苏州创新设计的最大优势。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中心,苏州拥有全国工艺美术大类11类中的10大类共3000余个品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9项。苏州产业之都的地位是苏州创新设计最大的应用舞台。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打通文化与产业的“任督二脉”,为城市打造新经济,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为公众开启新视野,呈现苏州在城市复兴、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思维和成果,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从历史到未来的苏州故事,勾勒出文化新经济的姑苏样本。

叶放:在中国众多的历史名城中,苏州是具有生活方式特性的城市。苏州尚文,苏州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处不以文人品位和文化格调为追求。在我看来,这种“苏式生活美学”是苏州文化最大的能源。如何把历史转化为资源,把文化转变为能量,是当下苏州城市更新的关键,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立足于当代语境中展望未来的传统发想(发散思维构想),立足于地方环境中观照国际的开放视角,是设计的金科玉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