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玉材质、全框架式结构、高度超过3米......近日一处清道光年间的古建筑——石箍门,在四牌楼街“胡玉美”店内重见天日。据推测,该建筑为胡玉美酱园的门楼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建筑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安庆晚报》10月21日)
四牌楼街重现清道光年间的石箍门,这个180年前的胡玉美酱园历史建筑遗存得以重见天日,重入世人视野,不仅见证安庆繁华之地的沧桑变迁,也透析着古城人文之景的文化传奇。这正是门前游客驻足倾听门后动人故事,门里烟云浩荡演绎门外绵长文化。
每个民族,每个城市,“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每一级政府及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义务。如今,四牌楼街区复活存续古代的建筑,正是现代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为的一种体现。相信最终会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炫目的“时空存在”,并从中展现出历史文化的强大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应该看到,传统文化植根于历史语境,原样照搬到现代生活,很可能水土不服。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可谓“井喷”,都在热衷并倾力于传统文化的“寻根”与“还乡”。然而对于开掘传统文化,除了供给侧不足外,还存在“三化”倾向。一曰功利化。关于这一点在旅游景区表现尤为突出。忽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地域性、公益性、教育性,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招牌行吸金纳银之实;二曰庸俗化。恶搞戏说历史事实,大肆解构历史人物,任意扭曲文化认知,疯狂颠覆文化内涵;三曰简单化。不顾时代特征,不辨精华糟粕,对传统文化盲目推崇复制照搬。如那些既无史实又乏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镇;那些唯利是图疯狂捞金的所谓私塾读经班;拼命争抢名人故里;充斥荧屏胡编乱造的历史泡沫剧等,所有这些都是这“三化”的集中现实表现。凡此种种,非但不能满足公众的美好精神期待,反而让文化失色,让传统蒙尘。基于此,我们认为,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首先要激活“价值基因”。当下国人的道德重建、价值重塑、心灵重整,都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思想理念的共同滋泽与滋养。其次要舒展“生活场景”。传统文化既不该闲置于展厅,更不该胡乱堆放库存,前者只适于观赏赞叹,后者更无异于明珠投暗,而是应该真正成为融汇于日用伦常“生活场景”中的“活的文化”及“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