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我市黄梅戏展演周好戏连台,影响广泛。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市历史文化遗存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稀有剧种地方戏,也跻身展演周一展风采,我们也由此领悟到皖西南地区戏曲文化积淀的厚重感。
9月30日,《安庆日报》在《有戏安庆好戏连台》系列报道中,以《稀有剧种焕生机》为题,介绍了登上此次展演周舞台的怀宁怀腔、潜山弹腔、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词、望江龙腔和太湖曲子戏。可谓是百花芬芳,群英荟萃。此举对保护研究我市地方戏曲文化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展演周“好戏连台”的初衷,值得点赞。
“丰年唱大戏”是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古皖大地孕育诞生了富有特色韵味的地方戏,为研究展示一地历史文化风情提供了生动地样本,应该给予很好的挖掘与保护。黄梅戏是我市最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已成为“地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艺形式和文化品牌”。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黄梅戏展演周”呈现出璀璨的安庆文化现象,并形成了安庆戏曲文化大舞台的独特景观。由黄梅戏展演周开场起舞,地方戏曲剧种济济一堂,演绎出“你方唱罢我登台”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今年我市诸多地方戏的稀有剧种登上黄梅戏大舞台并受到重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剧种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折射着一地人文风情、语言表达和自然山水的衍变,可说是研究一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一地历史文化的形成是诸多文化元素相互影响而成。如文南词是流行于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这从更深的层次表明,我市地方戏的发展演变对推进黄梅戏艺术的集大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重视我市地方戏,尤其是稀有剧种的传承,对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但我们也看到,当前地方稀有剧种的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戏曲人口减少、人才面临断代危险,以及在保护措施和经费投入上相对不足。为此,借助黄梅戏展演周的历史机遇,黄梅大戏与地方稀有剧中联袂登场,对促进地方戏的传承发展有着积极的平台作用。
为此,我们在演好黄梅大戏的同时,也应扶持唱好地方小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生水起,相互辉映。经过省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我市业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目录。在今后的黄梅戏展演周中,可否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一者让大家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果;二者,提升大家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三者,让展演周成为我市全面展示文化建设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