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扎根深山,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他们坚守清寂的生活,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又是一年教师节,本报记者来到太湖县山区,走近两对年轻的“夫妻档”乡村教师,听他们讲述爱与奉献的故事。
李文和爱人王文娟
“从未想过离开山区学校,到城市去教书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文诚恳地说,“肯定是想过离开的,我也参加过教师招聘考试,过了笔试进了面试,但我最终没去参加面试。另外,也有选调的机会,我俩都没去参加。”“大山里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们。”采访中,李文和王文娟多次表示。
“幸亏当时来了,不然我不会知道,老师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是那么重要。”
“我们会继续留在这里。因为,一切都是值得的。”梅婷目光坚定。
■“大山里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们”
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太湖县寺前镇。群山环绕之中,一栋二层楼的白色建筑格外惹眼,院子里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里便是寺前镇最偏远的塔镇村的唯一教学点:塔镇小学。
“学校围墙上的漆,都是李文校长带着老师们刷的。”记者眼前的李文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站在他身边的女教师王文娟更显年轻,爱说爱笑。
2012年,22岁的李文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独自一人拖着行李来到太湖县寺前镇。“车子刚一进山,我便因山路的颠簸加上惯性,脑袋硬生生地撞到了窗沿边。车子顺着蜿蜒的山路,不知绕了多少弯,我左右摇摆,晕头转向,找不着北。”当年初次进山的情景,李文仍记忆犹新。
三年后,当时还是李文女朋友的王文娟大学毕业了,她追随恋人的脚步也来到了太湖县寺前镇。当时,两人都被安排至塔镇小学工作,李文任校长,王文娟负责教学。
当时的塔镇小学破旧不堪,没有围墙和大门,连个像样的校牌都没有,沟壑不平的泥巴操场,更别说跑道球台、教师宿舍等配套设施设备了。
身为校长的李文先抓学校建设,跑项目、筹资金、自己动手,“为了省钱,学校里简单的水电搭建、网线安装,还有粉刷油漆等活儿,李校长就带着男教师一起干,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学校老教师曾德华说。
一样接着一样添置,一年接着一年干,六年来,塔镇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围墙建起来了,安装了新大门,操场进行了硬化,孩子们的活动室、图书室、微机室等都有了,还建起了新食堂,有了独立的教师宿舍楼。”曾德华告诉记者。
李文负责改善办学条件,王文娟专心于教育教学活动。“当年我们来的时候,学校里只有32个学生,孩子们除了上一些基础文化课外,就是乱跑瞎玩,音乐、体育等课程是没有的。”王文娟说。
于是,王文娟决心要让这些山里的孩子尽可能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的教育。在王文娟的带领下,学校里另外两名年轻教师也加入进来,大家互相学习提高。很快,校内从未开展过的科学实验课、手工课、舞蹈课、写字课等都纷纷开起来了。
“自从李文他们来了之后,学校真的是一天一个样,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对孩子们很好,我们都很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孙子在塔镇小学上六年级的老人史留保说。
2017年,李文和王文娟结婚了。次年,他们的女儿出生。那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刚休完产假,再次回归塔镇小学准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王文娟生病了,两只腿肿得不能行走。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经诊断,王文娟得了一种叫“肾病综合征”的慢性疾病,治疗了四十多天,病情才趋于平稳。“医生嘱咐王文娟要多休养,但她却坚持回校工作,“不让我上课肯定是不行的,我想孩子们啊。”就这样,生着病的王文娟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上课实在累了,她就坐下来歇一会。
■“留在这里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寺前镇塔镇小学出发再驱车1个多小时的山路,记者来到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太湖县弥陀镇河口小学。在这里,有一对年轻的教师夫妻,他们选择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今年33岁的潘铠龙是土生土长的弥陀镇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合肥等地的校外培训机构任教,前景光明。一次休假回家,邻居家的孩子找他辅导功课,孩子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无人辅导的困境,促使他对当下的乡村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随着城镇化进程,留在农村上学的学生日益减少,但还是有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得在本地接受教育。近年来,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取得很大改善,但教师队伍老化、流动性大、年轻教师少等问题依然存在。”自小接受乡村教育滋养,才得以走出大山的潘铠龙自觉肩上“有担子”。
2016年,经过努力备考,潘铠龙顺利考取弥陀镇的教师岗位,成为太湖县为数不多的本地年轻乡村教师。第二年,他便遇到了现在的爱人,河口小学语文教师梅婷。
梅婷也是太湖县人,从小在县城里长大,在进入河口小学任教之前,她从未进过大山。“连绵起伏的山峰,弯弯曲曲的环山公路,漫长的坐车时间,单纯可爱的孩子……”这是2015年刚毕业的梅婷进山时的第一印象,那一年,她考取了弥陀镇的特岗教师。
其实,在下定决心进山教书之前,梅婷和大部分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也曾有过犹豫,“去到那么偏远的大山里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或者能不能在那里一直待下去。”
梅婷的焦虑引来了她小学班主任的关注,“既然现在有这个机会,你一定要去山里教书,我相信,你会愿意留在那里。”班主任劝说道。梅婷带着老师的谆谆教诲,鼓起勇气走进大山,来到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们中间。
“幸亏当时来了,不然我不会知道,老师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是那么重要。”来到河口小学后,梅婷才知道,山村里的孩子各有各的难,不是单亲家庭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对老师的期待,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外,更想得到如父母亲人般的陪伴和呵护。
梅婷班上曾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与人打架。于是梅婷将这个孩子调到座位的第一排,上课时经常喊他回答问题,下课后,梅婷也在校园里转悠,始终“盯着”他,遇到他“惹事”了,也耐心地教导他。因为这个孩子,梅婷放弃了三年特岗期满再次择业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河口小学。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呵护和关爱,梅婷将爱的种子一点点播散在孩子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