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法制 >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让痘姆古陶“老手艺”活起来

时间:2021-09-03 09:37:12 | 来源:安庆新闻网

痘姆古陶,因陶得名,凭古生辉。今年6月,随着潜山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千年痘姆古陶再一次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潜山市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组建非遗保护中心,推动痘姆古陶非遗产业发展,让“老手艺”活起来。

截图20210828130452073.jpg

潜山市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展示馆内展出的碗、杯、茶壶、花瓶等陶制品。 全媒体记者 唐飞 摄

千年古陶的传承与创新

8月23日,潜山市痘姆乡痘姆古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里,一些游客正在模具上制作陶器。看着黏软无型的黄土通过自己的双手渐渐变得有模有样,游客们非常兴奋。

“黄师傅,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现场一名参观的学生问道。

“陶器以黏土为原材料,瓷器则是高岭土。另外,两者的烧成温度也不一样……”面对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痘姆古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成红一一耐心解答。

今年60岁的黄成红是痘姆乡吴塘村人,从事手工制陶已有43年。他回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里的陶器生产很是红火。“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盛装大米、面、水以及腌制咸菜的水缸、罐子和泡菜坛子。正因为需求量大,我们这边男女老少制陶者更是数不胜数,我的制陶手艺就是从父辈那里传承过来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工业制陶的出现以及玻璃、塑料等替代品的普及,到了二十一世纪,手工陶制品渐渐被市场边缘化。“以前这边的九座大窑厂如今只剩一座,很多身怀技艺的制陶老师傅要么到其他地方发展,要么改行,另谋职业。”黄成红说。

“既然有了成熟的工业制陶技术,那么还有手工制陶的必要吗?”面对游客提问,黄成红笑了笑,他指着陶器展示馆桌上几百个茶壶说:“虽然这些都是个头差不多大小的茶壶,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与众不同,它们每一个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的确,记者发现,制作茶壶的原材料都是当地的黄黏土,然而烧制出来的茶壶却各不相同,表面颜色有深有浅,有的过渡自然,有的过渡猛烈;另外,外表粗糙度也不一样,有的光滑如水,有的凹凸坑洼。

“这是窑变的结果。”黄成红介绍,这些茶壶是在土窑中烧制三天三夜而成,火的温度、柴的干湿程度、天气环境等因素都能改变茶壶最终的模样,而这也是手工制陶的价值所在。“如果是工业制陶,那么每个茶壶烧制出来都是一个模样,千篇一律如同一个个复制品。”

既然手工制陶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如何让这些陶器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痘姆古陶非遗基地负责人程柏全自2013年接手这里后,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积极寻求突破。

创新,先从名字开始。当年,程柏全将“痘姆陶器”更名为“痘姆古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生产理念却截然不同。

程柏全介绍,之前,这里只是一个生产陶制生活用品的工厂,“扔”到全国,可能“连一个浪花都没有”,更别说让人们认识古陶、了解古陶了。为此,经营探索中,他打算另辟蹊径,从文化方面入手,通过申请非遗,努力将这里建设成为文旅基地,将痘姆古陶打造成潜山文化的一张名片。

把基地的老师傅们都派出去学习,显然不够现实,而程柏全却想到了妙招,他通过龙窑的影响力,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努力让各方制陶大师汇聚于此。

所谓龙窑,是基地内一个历史悠久的古窑,同时也是潜山市及周边仅存的一座尚未熄火的窑炉,其古老的手工制陶工艺,与附近薛家岗遗址出土的原始陶器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记者在基地内看到,古窑依山坡而建,窑身半埋于地下,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长约百米,宛如卧在山坡上的长龙。龙窑一直采用松木烧制,在窑身内壁可以看到斑驳的沉淀下来的松脂,黑而发亮,渗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制陶者慕名而来,他们与当地制陶师傅们一起生活,一起交流,一起制陶,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激发创作灵感。另外,程柏全还为一些大师成立工作室,让大师能够潜下心来,开展“传帮带”工作。

很快,“请进来”有了成效,基地生产出的痘姆古陶在造型、烧制方式等方面不断融合当代时尚元素,陶器渐渐越做越小,也越做越精致。

截图20210828130452073.jpg

潜山市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龙窑外景。 全媒体记者 唐飞 摄

记者在另一间展示馆内看到,诸如“十二生肖”“年年有余”等陶制手工艺品惟妙惟肖,琳琅满目。此外展馆还展出了颇富时尚气息的精美茶具、餐具,以及简单实用的香炉、茶叶罐、养生炉等。“相比于之前制作的水缸、咸菜坛,如今这些陶制品被贴上了‘艺术品’的标签后,变得更受市场欢迎,也卖得更好。”程柏全说。

“请进来”后,想让古陶文化传承与发展,还得“走出去”。近年来,基地建立了非遗网站,并免费开放展示馆,开展陶艺体验,实施研、学、游等项目,试图将痘姆古陶技艺按照“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在潜山市委市政府及宣传、文化、旅游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痘姆古陶先后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北京世园会、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展览展示,还成功举办了痘姆古陶文化旅游节、“龙窑点火”“开窑见宝”“与陶有约”“千年窑火今更旺”等一批特色活动,让该非遗文化快速走进了大众视野,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甚至还有国外游客慕名来访。

在“硬件”方面,基地相继建成陶宝馆、窑宝馆、陶言瓷语艺墅空间、文创产品车间、陶艺(研学)体验馆等。近三年来,基地免费接待300批次各类观摩考察团,举办非遗技艺展示50余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5万人次。一批著名黄梅戏演员及影视明星先后与痘姆古陶开展公益直播活动,吸引了400万人次线上“围观”。

“非遗工坊”带动村民增收

有数千年历史的痘姆古陶“火”了,这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来说,又多了一个增收致富的渠道。

“以前我只是个手艺人,现在多了一个身份,成了一名讲解员。当然,也多了一份收入。”痘姆古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涂胜友介绍,随着痘姆古陶知名度的提升,来这里参观研学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多的时候,一天来这里的游客达两三千人。”

“现在仅仅靠一双巧手可不行喽,还要有会说的能力。”涂胜友介绍,面对游客参观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基地里面的制陶师傅们要张口能说,见客就讲,好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项传统工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制陶常年所需收购的松树丫、边皮、稻草、陶土等原材料,则让周边500余户农民受益。吴塘村村民程海林说:“以前在外地打工,不仅辛苦,收入也不多。如今搭上了家乡文旅发展的‘顺风车’,每月靠为基地提供原材料,就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程柏全介绍,基地采取订单生产、包产包销等形式,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或经营餐饮住宿、管理停车场、开办农事体验、销售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周边10多个村庄的部分农户收入大幅增加。

“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着我们身上承担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的责任更重了。”程柏全说,今年,基地将投资780万元建设研学接待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对老工坊进行抢救性修缮。未来,基地还将继续发挥驻场名师领衔引领作用,开展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技术交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郑菊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