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
她以凝固的建筑和典藏的文物,诉说着城市的古朴与繁华;她以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宽度,滋养着城市的性格与气质;她以人文的精神和本真的情怀,彰显着城市的灵魂与魅力。
2021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共有18处。坐落于市经开区潜江路的安庆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0034平方米。是以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戏剧文物为主体的综合性国家二级博物馆。共收藏藏品万余件,主要类别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杂件、书画、革命文物、戏剧文物等。
5月17日下午,记者走进安庆博物馆,重温历史名城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镇馆之宝 掀开古城灿烂的历史篇章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安庆博物馆征集保管部主任王欣告诉记者:“目前博物馆收藏珍贵文物千余件/套。其中代表性的有:新石器时代石雕人面像、唐双鹦鹉系绶纹大铜镜、太平天国圣库砝码、太平天国兵器、清末黄梅戏手抄唱本、民国黄梅戏唱本雕版、黄镇同志参加新乡谈判的证件等。1987年出土于一座战国墓的越王丌北古剑堪称‘镇馆之宝’。”
跟随工作人员,记者来到安庆古代文明陈列厅一睹“镇馆之宝”的风采。展柜中的这把战国越王丌北古剑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通体无锈蚀,刃锋锐利,铸造精湛,通长约64cm、茎长9.6cm、格宽5.2cm。近锋处收狭,前锋尖锐,中起脊线。倒凹字形格,圆茎,内实,有两箍棱,棱上饰突起的云雷纹,圆盘形首。鸟篆铭文字迹清晰,错金铭文细如毫发。剑格两面各铸铭文10字;剑首铸铭文12字,共32字。其中有16字错金,与未错金铭文相间排列。
说起“镇馆之宝”的来历,王欣告诉记者说:“1987年6月,安庆市第二自来水厂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一座战国墓,共出土12件器物,这件馆藏精品越王丌北古剑即出土于此墓。”按铭文所记,此剑为越王丌北古自用剑。“这座战国墓属小型墓葬,礼器很少,推测墓主身份不高。因此,越王剑作为楚灭越时所获战利品的可能性较大。”
王欣说,该剑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兵器发展史和战国青铜冶铸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征集保管部副主任邹轶群介绍,现在市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是两个途径:首先是征集购买,2020年共征集文物147件/套,藏品69件/套。其次不少单位、市民踊跃参与征集活动,先后个人、其他部门、其他单位捐赠、采集、移交共225件/套。
镇馆之宝越王丌北古剑
◆皖迎天下 打造科技赋能安庆文物的新地标
作为安庆唯一的综合性国家二级博物馆,安庆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通过智慧型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让展柜里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记者了解到,自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十几万人次。
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操春祥介绍:“新馆建成之后运用了新的展陈技术,目前主要有:虚拟幻影成像、多点触摸、全息展示系统。多点触摸系统形式有两种,在屏幕上用笔进行书写,还有一种在屏幕上直接用手触摸,比如书画展厅的电子翻书系统,这种形式有利于提升观众的参与体验感。”
全息展示系统,观众可360度观看藏品
另外,全息展示系统,能够让观众360度全方位观看了解藏品,“安庆古代文明陈列”中用三维动画详细介绍镇馆之宝“越王丌北古剑”;“黄梅戏艺术陈列”中,通过电子屏拼图游戏和涂色游戏让观众认识戏曲文物、戏曲行当服装,虚拟幻影成像技术在黄梅戏艺术陈列展厅运用得恰如其分,听着经典的黄梅戏唱段,观赏珍贵的实物展品,虚实结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先进的展陈技术离不开科技保护手段的运用,操春祥告诉记者,目前除了硬件保护,我们采用数字化保护技术,把馆藏的珍贵器物进行三维立体扫描,也就是进行360度全方位成像,形成数字化高清视频影像。“随着数字化的采集工作的深入,藏品展示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操春祥说。
博物馆开放管理社会教育部主任徐鹏告诉记者:“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利用新媒体,用鲜活的语言,讲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故事,结合馆藏特色,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课堂的内涵,从馆藏文物中提取元素,让人们感受文物之美的同时,传承文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