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宁,行走皖河,三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1992年谭小红在船上成了家,又在船上生了两个娃娃,在船上漂泊营生将近30年;
2019年李金宇拆掉了自己的三条渔船,但仍紧守着皖河,慢慢看鱼虾成群;
2021年丁江波在忙碌着钵盂湖项目招商引资,精心守护五年的钵盂湖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绿水青山也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三个故事,见证着皖河沿岸人们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吃水”的岁月变迁。
昔日:靠水吃水
皖河是长江的支流,怀宁县皖河干流水域是长吻鮠大口鲶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平山、江镇、洪铺、月山等乡镇。
今年52岁的谭小红自1992年嫁到江镇就一直生产生活在船上,她说:“打渔十分辛苦,每次都是夜里两三点钟开始捕捞,赶在早市前把鱼虾送到市场。最可怕的就是翻船,汛期的时候,河道里树啊、石头啊横冲直撞,不记得撕破了多少张网、撞翻了多少次船。”
谭小红丈夫兄弟七人都是专业渔民,“我们都没文化、没手艺,没有别的营生,只能靠水吃水,这辈子也没想有什么奔头了。”她深知渔民的辛苦,坚决让孩子们读书、学技术,“兄弟几个的孩子都争气,老六家的孩子还读了研究生;我家两个读了大专,学了技术。”谭小红说。
本以为没了奔头的谭小红在去年迎来了减船退渔,她积极响应号召,主动上交渔船,洗脚上岸,和她一起上岸的全县专业渔民共有25人。“政策特别好。”谭小红掰着手指头一项一项算:一次性拿到了20多万的补贴,还发了全年的生活补助,交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连孩子们到外地上班都发了交通补助……
如今:保水护水
渔民们上了岸,搬了新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却仍舍不得这片水:有的成了巡河员、有的成了执法大队巡逻艇的驾驶员、有的成了专业护渔员……
像李金宇,退捕后留在江镇没有离开,他承包了离皖河主河道最近的一处鱼塘,鱼塘虽不大,意义却特殊,他几乎每天都带着孙子在河边转一转。“我在这条河上呆了40多年,我得天天看看它。”李金宇这么天天看呀看呀,一年多还真看出了不少变化。“河里的鱼虾多了。”他掩不住笑容,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以前我们一早上一笼最多装几斤虾,有时候一斤都没有,现在你看看,真要一网下去,两百斤保证没问题;还有,河岸上,堆着的垃圾全都没了,处处都是花红柳绿;河道里,那些漂着的垃圾也见不到了,河水干净了许多。”
水清岸绿的背后,有着一大批守护者。比如,县级河长周著,每个月都要到包保的大小河湖进行巡查。比如,镇级河长丁江波,基本每周都要对辖区河湖开展巡查检查。比如,村级河长胡斌,随时查看河面、岸线。比如,无数叫不上名字的民间河长、义务护河志愿者,他们随时随地加入涉河环境整治之中……
未来:护水吃水
沿皖河一路行进。
入洪铺镇。七里湖、八里湖近三万亩湿地内,对自然环境“挑剔”的白鹭成群结队在此觅食、栖息。
追随其支流——珠流河,便入了清河乡。其境内5公里的珠流河,经过禁捕和综合治理后,河道两边建成近3000亩蓝莓基地,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经成了“花果山”。
到平山镇,便会遇到钵盂湖。曾经,这里每到汛期就是“水洼地”,十年栽种九年荒,处处杂草丛生;如今,通过五年的综合治理、精心养护,这里已经成为一座生态公园,绿水青山让人流连忘返。而特色林木种植、拓展训练体验、生态观光等一系列规划蓝图始终记挂在镇长丁江波的心中,“我们将持之以恒的保护好皖河及周边水域,还要招商引资,做好提升利用,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老百姓吃上绿色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