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村曾是望江县基础条件最差最薄弱的村,现如今旧貌换新颜:32公里长的水泥路通组入户,沿主干线安装的路灯让村子告别了黑灯瞎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村内实现就业……对于慈湖村来说,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村党总支书记汪爱斌密不可分。
汪爱斌就是慈湖村人,在外地闯荡多年,家乡的落后面貌一直让他“心里不是滋味”。2013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身为党员的他毅然放弃在外的高薪工作,回到一穷二白的村里,挑起发展的重担。当时,所有人都疑惑不解,还有人在背后说他是“傻子”,可他却暗暗在心底立下脱贫攻坚的愚公志。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彼时,村里没有一条水泥道路,老百姓怨言多,干群关系紧张,村里的各项工作难以开展。面对长久以来贫穷的困境,如何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发展,成为摆在汪爱斌面前的首个难题。回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汪爱斌走访党员群众、特困群体,在各个屋场召开座谈会20余场,将广大党员群众凝聚起来,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到各项建设事业中。
几年来,通过内引外联,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广泛发动群众筹资筹劳,修通全村32公里的水泥道路,实现交通网络组组通、户户通的全覆盖,新修了当家塘堰76口,全村主干线全部安装了路灯,兴建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乡村大舞台等,不仅解决了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干群关系也从历史上的背对背转到现在的手挽手、肩并肩,形成了干群同心,上下同欲的良好氛围。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汪爱斌又开始思考如何彻底拔除穷根,实现村集体永续发展。“最终我们确定‘党建强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带动作用,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贫困户聚焦在产业中,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是助推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这也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汪爱斌说。
2015年,慈湖村成立慈湖产业发展公司,按照“一村一品”打造精品要求,高标准建设了油茶、茶叶等特色的林业经济。村集体流转土地山场1600余亩,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帮助有技术的贫困户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几千亩,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安排全村277户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村级产业就业,让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有劳动收入,让救助成为有尊严的救助,让发展成为有温暖的发展。在汪爱斌的带领下,慈湖村2017年成功实现“村出列”的目标。
“回望过去,有过太多辛酸,有过太多泪水,但更多的还是满满的感动。当我们的工作一次次得到理解包容时,当我们的困难一件件得以化解时,当群众脸上露出笑颜时,我感到的是无上荣光和满足,即使前路再多艰辛,我仍将努力带领全村群众,坚定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为实现文化创建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最美乡村而努力奋斗,无怨无悔。”汪爱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