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法制 >

灯塔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让产业加倍 让增收加码

时间:2020-08-17 14:37:46 | 来源:安庆新闻网

      立秋时节,宿松县许岭镇灯塔村桂花种植基地里,四季桂已经盛开,花香四溢。种植户王先旺算出了一笔“好账”:每天来这里赏花并将在来年春天选购桂花树的客户日渐增多,包括订购各种花卉苗木,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桂花树开的花很小,单层的花瓣十分俏丽。一组组小花组成花序,颜色很多,金桂深黄若金,银桂洁白如玉,丹桂橙红似火,四季桂淡黄如蜡……”说起桂花的芬芳迷人,王先旺一脸的满足和惬意。

在灯塔村金银花种植基地旁,烘干房内自动化烘干机连轴运转,不仅“转”出了干制品,也“转”出了40多万元的年产值。

产业在加倍

灯塔村紧邻泊湖,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非常适合金银花的种植。

当地一家生态农业公司成立了宿松县规模最大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仅灯塔村,就种植了500多亩金银花。

“种植金银花,找准了依托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效促进当地农村产业加倍发展。”灯塔村村委会主任杨金球说。

绿色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利益链上的收益,让村民收入更有保障、脱贫更可持续。

金银花带来的收益,打破了灯塔村传统种植模式。“哪样更增效更增收,我们就引导群众干哪样,特色产业就是要做活‘特’字文章。”杨金球说。

金黄的金银花俏销四方,圆圆的油茶果也惹火一片。

作为宿松县第二大油茶示范企业,当地这家生态农业公司在灯塔村流转了1400亩山场,去年就有300亩油茶挂果,今年挂果面积将倍增。

“油茶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曾经的困难户王香娥如今在油茶基地务工,一个人的年收入就超过3万元,她的丈夫目前也在油茶基地务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初秋时节,灯塔村生态农业公司的渔业基地里同样是一派忙碌景象。脱贫户吴耀华等村民正忙着给养殖池的甲鱼投食,他和村里20多户贫困户除了在基地的务工收入,每年还可以享受资产收益分红。吴耀华说:“受益于资产收益扶贫政策,我去年还拿到了400元的分红。”

灯塔村渔业基地超过200亩,有种鱼池、精养池和生态池等大小养殖池6个,常年养殖甲鱼、桂鱼、鲶鱼、乌鱼等特色鱼类,是许岭“鱼米之乡”的特色之一,近几年共帮助95位贫困人口脱贫。为积极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渔业基地低价提供种苗和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帮助群众发展池塘、稻田养殖,实现加倍效应。

“2018年我村利用县财政局资产收益引导资金20万元投入到农业生态公司,对养殖设备设施升级改造,突破了养殖瓶颈。”灯塔村党总支书记石志英说,20万元的资产收益引导资金投入到农业生态公司后,每年直接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同时也建立了贫困户与公司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经济组织年享受收益分红的2万元,全部量化到村里26户贫困户当中。

据宿松县财政局民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扶贫中,资产收益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大创新举措,重点帮助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宿松县创新资产收益扶贫运行机制,在帮联、投入、推广、带动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确保贫困户、涉及贫困人口所有村充分享受资产收益红利。”

增收在加码

为促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灯塔村积极探索,并取得成效。

“灯塔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致富产业,助推了群众增收脱贫,出现‘一业兴带百业旺’的乘数效应。”许岭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种养出来的都是绿色的、生态的、干净的。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效应“造就”了灯塔村独特的比较优势,近年来,该村调整传统的小麦、黄豆等作物种植,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而今,这份比较优势正在朝着发展胜势快速转换。

灯塔村山多地少,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农民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销售市场。

依托“为卖而种、为卖而养”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灯塔村把“叫好”的产品变成“畅销”的制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许岭味道”,产品也从观赏变为品尝。

宿松县财政局农业股股长邓禄安说:“我县两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支持引导资金7000万元,密切了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利益连接,取得了村集体增实力、贫困户增收益、产业增效益的‘三增’良好效果。两年以来累计12826户34475人享受了收益分红。下一步将继续每个村投入10万元,让全县更多的贫困户增收并加码。”

2014年灯塔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441人,经过近几年的动态调整和帮扶攻坚,截止目前全村剩下未脱贫户2户8人,今年也将全部脱贫。

张凤兰是曾经的贫困户,金银花采摘季节,她曾是一名采摘工,每天能拿到80元工钱。现在,她在烘干房做技术工,晾晒和烘烤金银花,每天的工资为120元,增收明显。

灯塔村对全村4000多亩土地进行产业化运营,群众不仅能够获得每亩400元的租金,更多的好处就是在基地务工获得就业收入,劳动时间增加,报酬也大幅提升。这种产业带就业的产业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惠及其中。

“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是目标也是行动,规模化生产有助于降低小散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在推动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宿松县财政局民生办有关负责人说。

情感在加深

“她能干什么?能干成啥样?”2018年村“两委”换届时,灯塔村村民曾心存疑虑。

“她”是灯塔村党总支书记石志英,面对怀疑的声音,她以实际行动回应。

石志英今年50岁,是宿松县三位女村支书之一。“她下田间、走地头、访农户,真的是用脚步丈量民情,一步一个脚印谋划出脱贫攻坚的精准措施。”说起这位女村支书,灯塔村村委会主任杨金球满是赞赏。

石志英善于活用政策,“实干”加“巧干”。刚上任时,灯塔村村居破旧、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她首先从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入手,看准了镇里出台的土地整治政策,于是就带着村干部马不停蹄忙了起来,结合新农村建设,联系上级规划部门对村里旧村改造进行了统一规划。拆迁改造,党员干部先带头,危房变耕地,新地建洋楼。其间,她又“盯”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村里争取了一些资金,其中大部分用来反哺新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快,灯塔村就形成“一片连片田,两个新村点”的新布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也更便利了。

如何打通贫困地区名优特产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把名优特产顺畅送达消费者手里,打造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呢?石志英一直在想办法,她创造性地在村里成立产业支部。

“成立产业支部,积极引领群众发展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如针对近期气候条件,引导群众强化田间管护作业,确保稳产、群众增收,这在许岭镇是第一个。”说起石志英的创新精神,许岭镇年轻女干部刘谦连连点赞。

为了加深对群众的了解,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石志英把全村各家的电话号码都记在一个本子上,把自己的手机当作热线电话24小时开机。她对了解到的群众困难和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记在本上。

去年贫困户黄耀春儿子黄伟考上大学,家人欣喜之余却犯了愁,因为一时拿不出孩子上学的费用。石志英知道后,立即与县总工会联系,获得扶助资金6000元,为这个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考虑到这个家庭情况特殊,今年疫情期间,石志英还为他家争取到2000元的生活补助。

“石书记就跟我们自家人一样,她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处处为群众着想,出实招、办实事。”村民许引林对现在的生活非常称心,其对女支书的赞美溢于言表。

石志英着力推动各项扶贫措施在村组得到有效落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灯塔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老百姓的诺言一定要兑现。”石志英说。 

(通讯员 司舜 胡琦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