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薄弱,满足不了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资源闲置,成片的芭茅山不仅没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带来森林火灾隐患。
如今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山沟里装上了路灯,汽车也能满山跑;山上绿意盎然,连片的香榧、油茶、毛竹、茶树长势正旺,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这就是一个贫困山区乡的新变化。宿松县陈汉乡地处大别山余脉,是典型的山区贫困乡,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该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定位特色化、产业布局规模化、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经济生态化等产业扶贫“四化”举措,着力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迈上一条高质量脱贫道路。今年5月底,该乡入选国家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该乡科学规划产业定位,聘请福建全景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团队进行资源规划,投入资金120万元,确定“保护树林、改造竹林、开发芭茅林”总体思路和“三园一基地”驱动发展模式。全乡规划种植油茶、茶叶8000亩以及香榧8000亩、花卉苗木6000亩,形成以万亩油茶、花卉苗木为重点的科技示范园,打造以香榧、高山蔬菜为重点的现代农林科技生态园,建设集湿地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钓鱼台省级湿地公园。制定《香榧产业园发展规划及钓鱼台水库北岸详细规划》,打造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展示、文化创意、科研科普、生态体验、养生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坚持把芭茅山改造与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内引外联,引进龙成集团、恩泽农林、先锋农林、裕标农林等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流转开发芭茅山,着力盘活山场资源。经过多年努力,100亩以上集中成片芭茅山完成签约流转率98%,面积达2.13万亩,形成辐射带动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的集产业、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成为区域范围内带动脱贫的航母平台。
大力实施毛竹垦复、笋竹林改造项目,修建林区水泥路28.5公里,改造毛竹林近1万亩,发展竹林休闲、毛竹加工和林下种养等多元化产业项目。依托境内水库,打造集竹林观光、林下垂钓、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毛竹体验休闲区,增加旅游收入。引进竹业加工企业,拓宽竹产品销售渠道。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林下养鸡20余万只,邓山村“极禅土鸡”畅销全国。库南村立足本地资源,成立竹器用品厂销售竹扫把3万件,养殖竹鼠200余对、长毛兔1200只,利用龙洞山泉水养殖娃娃鱼1万余尾,每年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13余万元,带动89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
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科学规划山场资源,明确4.1万亩松杉林禁止开发的生态红线,提出芭茅山“两个不允许、三个不得”开发原则,即不允许破坏现有林木、不允许改变现有自然体系、不得造成水土流失、不得超标施用农药化肥、不得超标排放。保护水库湿地资源,加大库区周边环境整治,提高绿化水平。按照“一林一策”,以钓鱼台水库为分界线,水库以南改造竹林发展毛竹生态经济,水库以北消灭芭茅山发展林业生态经济。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乡扶贫减贫成效显著,13个贫困村都顺利出列,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村级集体经济大幅提升,平均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村级债务得到有效化解。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五年来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700多万元,2万亩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初具规模,农户自主发展的长毛兔、娃娃鱼、竹鼠等特色种养殖业蓬勃发展。
“我们将压紧攻坚责任,保持攻坚态势,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中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确保’,即坚持户户过关、确保全面脱贫;坚持产业发展、确保稳定脱贫;坚持智志双扶、确保长效脱贫;坚持乡村振兴、确保高质量脱贫。”陈汉乡党委书记朱建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