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荸荠卖完了吗?”3月25日上午,宜秀区大桥街道眉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自强来到江成林老人家,询问他家的情况。
70岁的江成林和妻子的两个孩子都因视力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老两口辛辛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江老家里两亩地的荸荠一度卖不出去。3月初,他向开展入户走访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反映困难,很快,刘自强他们多方联系买家,当起了荸荠“销售员”,最终帮着江老卖掉2200斤荸荠,赚了11000元。“真的太感谢刘队长他们了,如果没有他们,这么多荸荠恐怕要烂在地里。”江老说。
离开江成林家,刘自强就来到了潘雷家。他一进门,潘雷的母亲就迎上来,连道感谢,“这些年真是多亏了你们帮忙,孩子命保住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今年才37岁的潘雷命运多舛,他在2016年被确诊患有尿毒症,同一年,妻子屠婷婷在流产多次后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又早产了,情况危急。
“这几年看病养孩子,本就不富裕的家一下子就垮了。”屠婷婷说。2018年,潘雷家被新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村里当时唯一一个未脱贫的贫困户。让潘雷家在2019年实现脱贫,是刘自强2019年4月份接任眉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首要任务”。
刘自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白色壳面的“小本本”,这是他的工作笔记本,走到哪带到哪,边走边记。他向记者细算起潘雷家的“脱贫帐”:“产业扶贫方面,安排该户扶贫专项资金入股村里的苗木花卉项目,分得股权收益2200元;社保兜底方面,获得低保金11394元;就业扶贫方面,安排潘雷在村里当保洁员,介绍其妻子到附近苗木花卉公司上班,两人共获得工资18000元,另外,区人社局还为他们发放就业补助4800元。”
“潘雷家2019年全年家庭总收入达到36394元,人均年收入12131.3元,是2018年的3倍,远远高于脱贫达标线。”刘自强笑着说。
从潘雷家出来,刘自强来到脱贫户晓东(化名)家。晓东父母因病去世,目前他和弟弟、奶奶一起生活,弟弟常年在外地打工,具备劳动能力的晓东多年来却不愿意出门挣一份生活费。
“有些贫困户依靠政府的扶贫政策脱了贫,但还没有稳定致富,再次致贫的风险性很大。致贫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我们要对症下药,不能用一个法子统管统用。”刘自强说,像晓东这一户,我认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年轻的晓东融入社会,自食其力。
去年10月份,晓东在城里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个月2000块钱,他再也不是那个伸手问奶奶要钱的“长不大的孙儿”。“上班之后从没主动请过一天假,家里有事让他请个假,他都拒绝,说不能影响工作。”晓东的奶奶告诉记者。
记者翻开刘自强的“小本本”,他在2019年工作总结中工工整整地写着:2019年,全村最后1户3人实现脱贫,历年脱贫的其余71户211人实现稳定脱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406元,比上年增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