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心里感觉甜甜的”,“音乐一出来,就觉着舒服”,“这个扶贫戏,很不一样,给了我们惊喜和感动”……12月3日下午,再芬黄梅原创现代黄梅戏《鸭儿嫂》在黄梅戏艺术中心进行了首次清排。在随后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给这个“接地气”的原创大戏竖起了大拇指。
12月3日下午,黄梅戏《鸭儿嫂》进行了首次清排。
这个扶贫戏有点“不一般”
“扶贫戏真的太多太多了。”要不要做?怎么做?院长韩再芬思考了很久。在与我省剧作家谢樵森交流后,再芬黄梅决定“做!”
做一台什么样的扶贫戏?已经70多岁的谢老在再芬剧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在农村住了半个月,深入生活以后有了立意——农民,才是脱贫攻坚的主角。然后经过数月的创作,《鸭儿嫂》剧本成型。
黄梅戏《鸭儿嫂》是反映农村现实题材、书写新时代农村“最美奋斗者”故事,以扶贫攻坚为大背景,塑造了一位农村妇女张满秀,通过养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她践行“人帮我我帮人”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了小六子,终于使小六子在沉沦中奋起,把“要我脱贫”转化成“我要脱贫”。
就是这样一段故事,让观看清演的专家们觉得“意外”和“惊喜”,他们说:“这是一台不一样的扶贫戏。”“真实”“感人”“生动”“接地气”……虽然当天是没有化妆、没有舞美的清演,但是感人的故事情节、充满爆发力的表演、感人的台词唱段,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这几年扶贫戏太多,已经形成了‘公式’,基本就是一个扶贫干部和三个贫困户的故事。”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唐跃说,而《鸭儿嫂》把扶贫干部、村支书弱化,让一个脱贫户做主角,用角色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内生动力”。
“脱贫不只是柳书记他们的事,把日子过好,是我们自己在享福啊。”“我受过穷,知道苦的滋味,小六子家可怜喏,我就忍不住想要去帮他。”……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丁光清认为,戏里的一些台词很感人,传达出了农民身上淳朴、善良、诚信的优秀价值观,看完心里“甜甜的”。
不请“外援” 主创全是“自己人”
接地气的不仅仅是戏本身,还有主创团队。编剧是我省剧作家谢樵森,导演是拍摄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影视剧的著名导演陈佑国,作曲是由著名黄梅戏作曲家徐代泉与再芬黄梅年轻的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何春旺、常敏三人共同完成,演员、服装设计、灯光、道具、配器、伴舞等等都是再芬黄梅的“自己人”在“操刀”。
不请“外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鸭儿嫂》是一部由本土文艺工作者独立创作的舞台剧,“原创性”十足。而其中不乏首次担纲大任的年轻人。所以,研讨会上,专家们都为再芬剧院大胆启用新人“点赞”。
“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黄梅戏作曲家陈儒天说,之前大家一直说黄梅戏戏曲创作“青黄不接”,但是并不是说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给他们独立“挑担子”的实践机会。“能有这样的效果,可喜可贺!”
“排戏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那种创作的氛围。”韩再芬说,因为全是“自家人”,吃饭也可以谈,可以随便骂、随便说,真正“以艺术为核心”。“这个戏,所有的环节都是自我生产,这是让我感到最高兴的事情。”韩再芬说,“黄梅戏,还是要靠自己向前推进。”
而对于导演陈佑国来说,这是开天辟地的一次纯本土原创的现代戏。自己人做戏,就会“更细”!陈佑国介绍,排戏的时候,一个角色会反复纠正、反复体会,在一起一直“磨”,直到能够“立在舞台上”。
据了解,《鸭儿嫂》已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大戏项目、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等。清排之后,剧院会根据专家建议进行修改打磨,预计明年会登上舞台,跟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