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19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展演周期间,在全省地方戏曲(声腔)汇演及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过程中,将设15场公益性专场,邀请特殊人群免费观看黄梅戏,专场数为历年最多。(《安庆晚报》8月29日)
戏剧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记录时代变迁,承载人类悲欢。我们应该通过创作去探寻真的韵味,去发现善的真谛,去挖掘美的意蕴;应该借助戏剧展演去针砭时弊,去传播文化,去弘扬价值。然而,作为一种高冷的文化形式,戏剧曾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如发韧于乡间采茶戏带着泥土芬芳的黄梅戏曾经就很难引起“阳春白雪”之人的认同赏识。因而,黄梅戏的发展繁荣也曾遭遇过迷茫无助的时光。欣慰的是,应运而生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不失时机地推介了黄梅戏,推介了有戏的安庆,从而让安庆黄梅戏在极富挑战的关键时期也赢得了发展崛起的机遇。应该说,黄梅戏展演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戏剧文化践行“双百”方针坚守“二为”方向的一种成功探索,也是将黄梅戏艺术形式与市场、文化及观众巧妙融合优势互补的一种历练。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中国黄梅戏之乡”的美誉。“千里迢迢赴宜城,一心只为听黄梅。”近年来,借助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这个极具辐射力的华美舞台,安庆的黄梅戏走出了本土,走出了国门乃至走向了世界,并且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通过黄梅戏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戏剧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是类似黄梅戏的戏剧文化成就了人养戏、戏养舞台、舞台吸引观众的良性循环,也不知不觉地成就了一场空前的精神文化盛宴。
就渐演渐趋成熟的黄梅戏展演周而言,要想走得更实更活更火更远,还亟需缩短两大距离:一要缩短戏剧与现实的距离。无论当代抑或历史题材,也无论是书写普通人的平凡人生间或是反映改革开放追梦圆梦的宏大主题,创作者都要站在当下的立场、观点、审美去诠释剧本和人物,努力让剧本内容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现实精品。二要缩短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时间和观众是检验戏剧生命力的主要标准,对待经典戏剧作品,必须以较高的艺术性去创作呈现,使其常演常新,在再创造过程中,创演者要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挖掘角色的典型性,语言的经典性与主题的多元性,诠释出新风格,努力寻求与当下观众的诸多共鸣进而缩短舞台与观众的距离。
值得强调的是,戏剧作品的创演、戏剧氛围的濡染、戏剧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更有担当的戏剧艺术工作者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和开放的襟怀,要对戏剧文化市场有理性客观的判断引领而非被动迎合的姿态。因为,“戏在,就会说话。”那就让戏剧为我们火热的生活说话,为我们伟大的时代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