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毗邻南京的地理区位,让马鞍山成为我省全面接轨苏浙沪的“桥头堡”和“东大门”。
2018年以来,对标苏浙沪,“钢城”马鞍山提出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战略,加快形成“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竞逐融合之路。
融入长三角
打好南京牌
每个工作日,住在马鞍山市花山区的谢亚运都要乘坐D5646次列车,前往南京开始一天的工作。6:30出家门,8:00之前进入办公室,无缝换乘的通勤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谢亚运自2016年在南京工作,就开始了这样的“双城生活”。和他一样,便利的交通,让不少马鞍山人适应了“两城一家”的生活模式。
马鞍山东站副站长钟泽宇告诉记者,该站早晚时段客流量明显比其他时段大,2015年12月开站至今,去往南京方向的列车从当初的一天十几对增加到现在的一天30对,满员1150人的早专列车票更是供不应求。
一张车票拉近了两城的距离,一张卡片也正在为“双城生活”增添便利化。马鞍山市民卡目前已实现与南京在公共交通、旅游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在南京挂号就诊,小卡片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凭借地缘优势,身处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核心层的马鞍山,与长三角交流合作日久。近五年,南京到马鞍山投资的亿元以上项目288个,到位资金680亿元,占省外投资的20%。
去年5月,马鞍山市与南京市召开党政主要领导会商对接会,就宁马合作进一步达成共识,建立健全合作工作机制,并形成了一批实质性成果。
2018年以来,宁马两市相关部门共同签署各类专项合作协议十余项。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从要素资源流动到人文交流,一批合作成果的涌现,让两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锚定新定位
推进转型发展
记者走访马鞍山市各经济部门,谈及融入长三角,“推进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一体化’进程”“力促高质量发展”和“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为高频语词。
过去,马鞍山曾是支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依赖于钢铁冶金行业。如今,马鞍山放眼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确立如下定位:
做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主动承接长三角先发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在马鞍山转化;
做好长三角工业发展的“大粮仓”。依托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基础,围绕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配套,为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优质的工业产品;
做好长三角绿色食品的“菜篮子”。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态水产、特色畜禽、精品果木、精细蔬菜等5大优势主导产业,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做好长三角宜居宜游的“后花园”。打造长三角市民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马鞍山市当涂青山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一家与同济大学合作的新型人造石生产企业从上海招商落户,去年投产运营,每月产值达1000余万元,客户多为国内大型房地产企业。
近年,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马鞍山经开区。园区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杭州江干科技园达成“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关系。马鞍山矿院新材料等企业分别与南京大学等高校确立了产学研合作项目。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今年6个月共签约注册项目24个,投资方全部来自长三角,总投资额超50亿元人民币。
在发展产业集聚的同时,马鞍山还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当地的老牌民营企业“金菜地”,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巩固长三角市场,与南京高校开展合作,拓宽产业链,去年实现销售额突破了3亿元大关。
创优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总部位于宁波的奥克斯集团计划布局中部的生产基地,放弃了内陆空港郑州和九州通衢武汉,而选择了在马鞍山当涂县斥资100亿元建设。产业园项目及配套企业整体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预计年综合税收20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万个。
在马鞍山市有关部门人士看来,“当涂的胜出,在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潜藏的巨大红利。也得益于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和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当初,奥克斯集团决策层经实地考察,仅两个月时间就成功签约,一个月拿到土地指标,一个月完成征迁。
近年来,马鞍山市由过去追求优惠政策“洼地”,转为打造公平营商环境“高地”,出台一系列政策,从“抓项目”转变为“造环境”,从“要你来”转变为“你要来”,从“父母官”转变为“店小二”,着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培育竞争新优势。
为实现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马鞍山市还积极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今年上半年,马鞍山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共对接14个省直部门20个系统,涉及1006个政务服务事项;共对接9个市直部门12个系统,涉及153个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提高平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能力。促进要素成功对接3978项,涉及资金675.12亿元,解决企业人才需求14354人次。共办结企业反映在融资、人才、土地、办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924件,力促企业发展。
港城一体
打造现代化新城
郑蒲港,这是继合肥、芜湖综合保税区之后我省获批的第3个综合保税区。从2012年起步开发,到建成马鞍山开放型经济平台,郑蒲港新区用了7年时间。
“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郑蒲港新区主动顺应区域合作发展大势,突出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联动两大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2018年初,于立坤带着固态硬盘这是个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技术从深圳来到了郑蒲港成立了一家电子信息企业。原料价格占成本的70%,供货商来自合肥、武汉、南京三地,长三角区域有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地处三地中间区域,又有优惠政策、优良服务因素等加持,郑蒲港成为优选。今年上半年,该企业产值6.4亿元,除了出口和定点生产,主要客户集中在苏州、昆山等地,占比近20%。
郑蒲港新区位于半导体产业发达的南京、合肥两市中间地带,交通网全面覆盖,上下游企业密集分布,这是新区产业定位的底气。自2018年启动建设电子半导体产业园,新区已签约落地半导体企业21家,已投产13家。预计全年产值将达60亿元,上交税收6亿元,完成进出口额5亿美元。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致力于增加研究机构自身的“造血”功能,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研究院为科研单位做定向产品研发,今年出口第一单,10公斤不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就卖了5万美金。
以产业链带动人才引进,以人才发展带动科技创新,在融合发展的激流中,马鞍山正奋力书写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