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行军锅?报警器?有牌面的青铜器!

时间:2021-05-31 14:37:26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大家好,我叫鐎斗。虽然“有边读边”的读字秘籍不是那么靠谱,但这个“鐎”字用得上,读“焦”就对了。

对我很陌生?其实,您早就知道我了。我也叫刁斗。喜爱唐诗的朋友们对这两个字应该不会陌生:李颀写过“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高适写过“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王维写过“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杜甫写过“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这曝光率,顶流啊,有没有?

唐诗不熟?那《木兰诗》总熟吧。只要不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只要曾经被全文背诵的恐惧所支配过,大概率不会忘记那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里的“金柝”也是我。当然,如果忘了这首诗的话,大概率也忘了“柝”字怎么读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有边读边”的读字秘籍是不靠谱的——“柝”字跟开拓的“拓”同音,和“斥”字完全不沾边。

“哦,原来刁斗、金柝长这个样子啊!”是不是有一种破案了的感觉?既然这个案子破了,要不咱再破一个?

《史记》有一段对比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的文字,其中提到了李广的部队“不击刀斗以自卫”。

话说,程不识和李广,都是当世名将。名将不是明星,不是选秀选出来的,也不是包装包出来的,更不是立人设立出来的。要当名将只有一条路,打仗打出来。李广不用说了,程不识呢,估计很多人就真的不识了。不过没关系,知道这位程将军被称为“不败将军”就行了。虽然这两位打匈奴都挺猛,但在治军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李广在行军时,对队列、阵势什么的要求不高,还喜欢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扎营,尽量让士兵怎么方便怎么来。甚至晚上也“不击刀斗以自卫”,就是不安排人击打刀斗做好预警工作。文书工作,那更是能精简就精简。这也太人性了吧?嘿,小瞧李将军了不是,人家这名将称号是天上掉下来的?在看似松懈的背后,李将军会默默地安排一大票侦察兵远远地放哨。所以啊,尽管士兵们过得很舒适,却从没有因为敌人偷袭,而遇到危险。

程不识就不同了。“第五排最左边那个,你这步子不齐啊!”程将军对部队行军、驻扎时的纪律要求远超李将军。对夜间是否安排人击打刀斗做好预警工作这一点,两人的态度当然也完全相反。搞文字工作的文职人员,也不会比生产队的驴更清闲,常常要写稿子写到天亮。啧啧,这么严,程将军的部队当然也一直没有遇到敌军偷袭这种危险。

这么一对比,不用讲,要是给士兵挑,他肯定是愿意参加李广的部队了。放到今天也一样,哪个打工人会不喜欢李广这样的领导呢?

不过,咱们今天不是聊管理学或是所谓的领导艺术什么的,就不分析哪一种管理模式更为高效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想问的是:您知道文中提到的“刀斗”是什么吗?这是一道送分题啊!聪明如您一定知道答案,对了!又是我!

“可以用来敲击,能起到警报器作用的铜器,那不就是铜锣吗?”您还别急下定义,且听老夫继续扯。

这一次是《三国演义》,确切地说是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熟悉三国的朋友,看这回目就知道,“丞相何故大笑?”这个经典搞笑名场面要来了!看看人家曹丞相,正遭遇事业瓶颈突破失败的低谷期呢,还是不断大笑,“躺平族”应该学习下这种乐观精神。

这段剧情里,曹丞相前后有三次大笑,咱说的是第一次大笑。曹丞相到了一处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处,不由得大笑说:“诸葛亮、周瑜这智商,比我还是差点。要是我,肯定在这设埋伏了,像我们这样逃跑……呃,艰难转进的部队,遇到突然袭击还能有好?”谁知道话音未落,早早在此“蹲草丛”的赵子龙一众人马,急头白脸地给曹军一顿爆锤。

即便身处“艰难转进”的过程中,即便刚刚遭遇了一顿暴揍,即便那时正是冬天,不时还有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乐观的曹丞相依然要求部队“接着奏乐接着舞”……这倒不会,但“该吃吃、该喝喝”,还是能做到的。真是什么困难,也难不倒干饭人——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

俗话说,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更何况,马儿还是骑兵的宝贝疙瘩呢。曹军沦落到吃马肉,那肯定是饿得很惨了……咳咳,又扯远了,接下来请听题:这个“锣锅”又是什么?

呵呵,明摆着又是我了!“锣锅”二字就很直白了,直接将我另一个用途讲出来了:既是前面提到的能敲打出声音的“锣”,还是能用来煮饭的“锅”。

具体来说,我是一名出生于东汉的青铜鐎斗。从年龄上看呢,我就要比花木兰要大一些,比李广要小一些,跟曹丞相差不多一个时代。不是我不谦虚,咱在这么多大咖的故事里都有出场,还算是有那么点牌面吧?

专家说文物:

“这件东汉青铜鐎斗,于1963年1月1日在当时的宿松县隘口乡隘口村出土。”宿松县博物馆副馆长齐晓荣介绍说,该文物口径15厘米,通高12厘米,流长3厘米,把长7厘米,腹围33厘米。小唇口,浅腹,上腹要比下腹宽,平底,三足,足为蹄型,外撇,直流,直把,把位上翘,把对面口沿饰半月形护耳。

据介绍,鐎斗是一种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流行于两汉魏晋,至唐宋逐渐消失。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马衡先生在《中国金石学概要》提到:“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用之於军中者,则谓之刁斗。”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石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