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寺前镇洪畈村大学生曹婕妤毕业后,回到家乡和村民一起用新技术种植茶叶,成为新农人。图为曹婕妤用手机直播乡亲采茶,推介家乡茶叶。 全媒体记者 储永志 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我市广袤的田野上,以新科技、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农人,在蓝莓地里采用绿色防控,在沃野里种满“绿色肥料”,在冬闲田里种蔺草,在水稻田边养龙虾……绿色成为农业生产的底色,新农人把希望播种在田野上。
绿色种植 丰收有底气
初夏,一场雨后,怀宁县三桥镇中联村的百亩蓝莓地里,棵棵蓝莓顶着累累硕果在微风里舒展着“筋骨”。
“我这一亩投入就要2万元,只有舍得投入,才能种出好蓝莓。”虽是入行才几年的新手,但丁韬认准一个理,用新技术,并坚持绿色种植,丰收才有底气。
放眼望去,丁韬的蓝莓基地生机勃勃。“蓝莓非常娇嫩,既怕涝又怕干,我们采用的是高垄深沟种植,可防涝,但不抗旱,故而蓝莓树下还安了滴灌。”丁韬介绍,打开滴灌阀门,水流会带着肥料进入土层之下,直入根系,不仅能节水,而且能提高灌溉效率。
在蓝莓园中,每隔一段距离便能看到一盏灯。“这不是普通的照明灯,而是全自动光触媒频振杀虫灯。”丁韬说,蓝莓挂果时,杀虫灯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在每到天黑,他就会打开杀虫灯,灯光能引诱来虫子,虫子靠近后会被电流击杀,落入接虫桶中。
为了保证蓝莓的品质,丁韬坚持用人工除草。“200亩蓝莓地,人工除草成本要比使用除草剂除草高8万元。”最近,他还在尝试新方法,在除过草后的蓝莓地的陇上和沟底都铺上了地草布,用来防草。他还在新栽的蓝莓地里铺上了松针,既能保湿,又能防草,还能补酸、增肥。
采用绿色防控,虽然投入大,但收益也很可观。丁韬说,他的蓝莓基地定位是鲜果园,每亩可产鲜果1800斤,毛收入27000元。鲜果品质好,远销苏浙沪、北上广等地。
走出蓝莓基地,穿过一片农田,在三桥镇南方村广袤的田野间,记者看到,55岁的曹先存正驾驶着大拖在翻地,田间茂盛的紫云英草,被翻到土里当作底肥。“紫云英成本低、肥力足,不仅能改善土壤,庄稼还长得旺。”曹先存说,他承包的1000亩田,每年在水稻收割前都会撒上紫云英草籽,待到来年4月底开始翻耕,让紫云英在土里发酵20多天,5月开始直播水稻。
紫云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具有固氮能力强、氮素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其株体腐解时对土壤氮素的激发量很大,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现在提倡农业生态种植,紫云英就是最好的生态‘绿肥’。”曹先存种出的水稻口感好,品质佳,远销福建、广东等地。
用上新技术 种地更“新潮”
人拉肩扛的传统农业,随着物联网、北斗等一大批高科技的推广使用,正悄然发生变化,省时省力、自动化、智能化正成为新潮流。
在太湖县新华村,42岁的农民程学良正忙着插再生稻。高速插秧机在田间往返,身后“洒”下一排排整齐、细密的秧苗,6亩田,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插秧。“以前的插秧机,一天只能插20亩田,现在换成了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30至50亩田。”程学良说,他的合作社有30多台农机,且每年都会更新,“新农人嘛,得跟上潮流。”
程学良14岁开始学机械维修,后开着收割机走南闯北找活干,2008年回到家乡承包20亩农田,当上专业农民。因为善摸索、肯吃苦、好学习,他和妻子经过培训,成为太湖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如今承包的农田达1400亩,不仅成立了家庭农场,还有了自己的农机合作社。
“今年种了540亩再生稻,比种单季稻每亩可增收700元以上。”程学良说,再生稻种一季收两拨,省工、省种、省肥、省药。再生季的水稻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发生概率小,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可实现粮食绿色生产,他每年都会增加种植面积。
为了保证粮食品质,程学良作为新农人,转变种植观念,发展绿色生态优质农业。“现在我们施的是商品有机肥,喷的是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而且还是用无人机喷药。”程学良说,无人机通过卫星定位,提前编好飞行路线程序,他坐在田埂上操作手机就能完成喷药。
大拖、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各种农用机械,程学良均会操作。他每年还会为周边种植大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代翻耕、代育秧插秧、代喷药、代收割,每年服务面积达3万亩。
“这儿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室,出门往右是机械维修室,往左是农药、化肥、种子仓库,院子前的田野里,连栋的大棚均是育秧工厂。”顺着程学良的指引,记者边走边看,耳边听到的是新农人充满自豪的“种田经”,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精细化作业的现代农耕图。程学良坦言,当年回乡当农民时,亲戚朋友都不看好,认为年轻人回家种地没前途,如今田野里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种地变得更新潮,他更乐于当农民。
转变旧观念 增产又增收
过去盯产量,现在盯市场,新农人更敢于尝试新方法,青睐多样化发展。
在太湖县树林村,“80后”农民周光锐站在田边看着齐腰长的蔺草,满眼欢喜,“十天就得施一次肥呢。到6月,待蔺草长到1.5米高,就能收割了。收割完经过翻耕,正好还能再种一季水稻。”
“蔺草+晚稻”是太湖县着力推广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周光锐是最早开始尝试此种种植方式的农户。蔺草是极佳的天然绿色纤维,是草编制品的主要原料。每年11月上中旬栽种,次年6月长成收割。“我种了300亩蔺草,每亩可产鲜草5000斤,纯收入在700元以上。”周光锐介绍,目前他正在建烘干厂,烘干后的蔺草卖给本县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该企业将蔺草制成草席、坐垫等编织品,销往日本。
“蔺草是订单生产,不愁销售,而且种蔺草不影响种稻,蔺草+晚稻的种植模式,因为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还能提高稻米的品质。”周光锐承包了2100亩田地,以前多以种植水稻为主。近年来,他开始尝试多样化发展,利用冬闲田种植蔺草,在水稻田里养龙虾,绿色生产,增产又增效。
在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新农人胡爱忠也尝到了多样化发展的甜头。
2015年,胡爱忠回乡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小麦、大豆、水稻,因田块地势南高北低,一到雨季,田地容易积水,造成农作物减产。
2018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他开始采用稻虾轮作模式,一季种水稻一季养龙虾,增加农田收益。在缺水的旱地,他还发展了小麦-冬瓜、小麦-西瓜轮作,“今年稻虾轮作面积有750亩,冬瓜300亩,西瓜60亩。”
眼下正是小龙虾收获的季节,记者放眼望去,过半田地已变为“水塘”,田地四周依次放着笼子。“龙虾亩产值能达3000元左右,到6月中旬,龙虾卖完后,再撒上水稻种子。”吴爱忠说:“龙虾的粪便充当有机肥渗入土壤,不仅每亩地省去了一半的化肥,产出的粮食颗粒也更加饱满。”
在小麦地里,每块地边吴爱忠还留出了一些空地,5月上旬开始种冬瓜、西瓜。小麦收割后,秸秆粉碎还地,当作冬瓜、西瓜的肥料。“我们种的冬瓜不愁销,坐在家里就有人来收,每亩收益达2000元。”吴爱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