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为了祖国 为了正义 为了和平当年,他们跨过鸭绿江

时间:2020-11-04 09:37:56 | 来源:安庆新闻网

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须永远传承,世代发扬。

鲁太元:“不怕苦不怕牺牲”

2.jpg

出生于1928年的鲁太元今年92岁高龄,虽然已经离开部队几十年,但仍保留着军人作风,每天五六点便起床,上街买菜、烧炉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鲁太元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他仍记忆犹新。

鲁太元1949年入伍。“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军政大学招收学员,当时我就报名了,我在军政大学学习了三个月被分配到重庆,一开始在文工队担任文职。”1950年,鲁太元所在的部队开到华北。1951年,鲁太元随部队跨过鸭绿江。

“当时美国的轰炸机对朝鲜的城市、乡村不断地轰炸,满目疮痍。面对轰炸我们的一个对策就是进山沟、山林躲轰炸机。”鲁太元此时任第十二军三十四师政治部宣传口收音员。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收听祖国对朝鲜发出的新闻稿,记录下来,在钢板上刻下来,再油印出来,然后分发到各营、团以鼓舞士气。”鲁太元说,整个政治部宣传口只有三个人,“一个挑收音机,一个挑其他物品,条件十分艰苦。”由于时不时要打仗,鲁太元和战友经常无处办公,有时候就在战壕边、马路边、临时避难所开展工作。“像防空洞里面收不到信号,我们就要出防空洞收音,但是出来就很危险,经常有敌军的侦察机在头顶上飞来飞去。”由于出色完成了收音任务,鲁太元荣立一次三等功。

1951年底,鲁太元作为文化教员从朝鲜战场返回祖国,被安排在华北培训,参加为期6个月的军事战略战术学习。1952年,24岁的鲁太元二次入朝,在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零一团二营六连一排担任见习副排长。“这个排里的老战士很多,他们中很多人都比我年长。平时他们喜欢喊我‘嘴上无毛的副排长’,但是每每到了训练的时候,这些老兵还是十分认真,听指挥毫不含糊,也很爱护我。”回忆起担任见习副排长时的事,鲁太元颇有感慨。

由于之前一直担任军队文职,鲁太元首次参加战斗是1952年10月。“在朝鲜的金华地区,618高地,我们遭遇了一个加强团的敌军攻击,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当时排长采取的是‘添油战术’,将一个排分成10个组,每个组轮流上去打。“当时很多战士都受伤了,排长也受伤了,没有人上的时候,我就说,我上!”鲁太元带着一个小组和60炮继续与敌人鏖战。这一战中,鲁太元再次荣立三等功。

“后来,我们部队就向朝鲜的东海岸行进,为了防止美军在东海岸登陆,我们连夜在三个山头挖坑道,一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挖出一条1.8米至2米宽,2米高的坑道。”鲁太元说,距离阵地前沿30海里的地方有一个岛叫丽岛,那里驻扎着美军的空军和海军。

为了第一时间能够发现敌人偷袭,鲁太元所在的排想出一个对策,“在海边的石头间挖个能容纳一到两个人的小洞,每次安排两个人在那里放哨。其中一个机枪手一个副手,副手用来装子弹。遇到敌军从丽岛登陆偷袭,等到敌人走过去的时候形成包围歼灭他们。”

鲁太元说,他不怕苦也不怕牺牲。1954年4月,鲁太元随部队回到祖国。1963年,鲁太元转业到望江县供销社工作。

夏明端:守望长空的“千里眼”

2.jpg

重阳节上午,记者来到抗美援朝老战士夏明端老人家中,听他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1950年6月,夏明端17岁,就读于安庆市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二年级。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他毅然报名参军。夏明端说:“当时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

随后夏明端被分配到基地位于唐山的空军部队,参加培训,学习雷达原理和操作技术,1951年11月结业。此时,基地进行了改编,成立了空军第十七师,夏明端任师雷达站观测员。

1952年初,夏明端所在的空军第十七师开赴前线,进驻鸭绿江口附近的石桥岗机场。夏明端所在雷达站的任务,是为师指挥员指挥飞行训练,并为空战提供雷达情报。随着战线不断向南推进,当年夏天,志愿军空军总部决定在朝鲜江界市建立前线指挥所。夏明端随之进入指挥所内设立的雷达站,担任雷达观测员。

“江界市的四周都是山区,山上挖了无数个洞,我们就隐蔽在这些山洞里。”夏明端说,他所在的雷达阵地建在其中的一座山顶上。由于雷达天线高达10多米,容易暴露目标,于是战士们就在天线上绑了很多松树枝,成功地将雷达站伪装成一棵松树。“正因为雷达站隐蔽的很好,在面对好几次敌机来袭时,雷达站都躲过了狂轰滥炸。”

作为雷达站观测员,夏明端要时刻观测我、友、敌各飞行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并向志愿军空军前线指挥所报告,是志愿军空军部队的“千里眼”。

1952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夏明端像往常一样在山洞中的雷达机上值班,突然,荧光屏中出现了敌机的脉冲信号,共60批,每批4架,向江界市移动。夏明端立即向空军前线指挥所和江界市防空警报中心报告。“之后,江界市防空警报响起,群众纷纷向四周高山上的防空洞中奔跑。”夏明端说。

夏明端回忆,每架敌机携带两枚炸弹,第一批敌机将炸弹投下后,就大转弯向后飞去。当60批敌机投完弹后,先头飞机又转回来用机枪扫射。“我们站在山头上,看到江界市的大部分房屋已被炸塌。”

“没想到敌机轰炸后不到2小时,又杀了个‘回马枪’。”夏明端说,上午轮岗后,他正和战友们在民房休息,此时美机又来轰炸民房,他们就跑了出来,向后山的密林中转移,就在转移途中,正好被一架美机发现。“美机随即俯冲下来,并用机枪扫射。我赶紧趴在地上,子弹‘哒哒哒’直响,在离我三、四米的地方扫过。距离我们阵地不远处,有一个油库,油桶被炸,一片火海。”

“在这次袭击中,我们雷达站有5名战友壮烈牺牲。”夏明端悲痛地说。

朝鲜战争结束后,由于雷达站的卓越贡献,夏明端和战友们荣获了集体二等功嘉奖令。1974年11月,夏明端调任空军四十六团担任副参谋长。1980年转业,回到家乡安庆工作。

原英:入朝参战 那年她十六岁

2.jpg

10月下旬的一天,在马山干休所,记者见到原英时,她穿着一件红色上衣,热情地招呼着来人落座。八十多岁高龄的原英,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精神状态很好。这是一位11岁就参军入伍,一位为救治伤员冲锋在前的白衣女战士。老人拿出珍藏的老照片,向记者娓娓道出她的战斗故事。

原英出生在山西省长治市的一个贫苦家庭,11岁时,父母双亡,跟着表姐在河北省邯郸市入伍,在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当通讯员,主要给当战地医生的表姐当助手,干些递送东西的活儿。

1949年,14岁的原英成为十二军随营学校卫生科的一名看护员,后成为助理护士,在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

“我们是从辽宁省宽甸跨过鸭绿江走到朝鲜新义州的,下午4点多钟出发,天黑到达,住在朝鲜老百姓家里。”原英回忆,到达朝鲜后,第一件事就是剪辫子。当时女生班,很多都是长辫子。记者从原英入朝前拍的照片里看到,照片中的她,两条辫子又粗又长。

“长辫子,在战场上行动会受影响,容易负伤,也不便于照顾伤员。当时很多战友都舍不得剪,我第一个站出来,说你们不剪我来剪。”她第一个剪了辫子,并把头发推光,“清清爽爽,还省了洗头呢。”

战争残酷,不断有伤员送来。“前线医疗条件有限,有伤员送来时,我们先检查下受伤的轻重,伤势过重的,经过处理后,会转移回国内治疗。伤势较轻的,由我们照料。”原英说,很多受伤的战士都不愿回国,他们都想留在战场上,继续战斗。

医疗队里,原英目睹了很多战友牺牲,最令她痛惜的,是跟她一起工作的文化教员。“小姑娘是文化人,读过大学,我们是搭档,她负责登记伤员,我负责治疗。她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但就因为一个字,不幸牺牲了。”原英清楚地记得,当时遇上敌机轰炸、扫射,小姑娘正在写日记,“我说,‘你快点,飞机来了。’她说,‘你先走一步,我还有最后一个字就写完了。’就在这时,一颗子弹从窗外射进来,打中了她的额头……”

战场上,危险无处不在。原英说,在过汉江时,她也差点送了命。“在行军途中,经常会遇到轰炸。有一次,敌机来了,我们走在路上,上边是稻田,下边是水沟,我没地方躲,顺势滚进了水沟。得亏中间有棵树卡住了我,让我逃过一劫。”原英说,敌机一俯冲,带来一阵密集扫射,路上没来得及隐蔽的战友和跳进水沟的战友都不幸中枪,牺牲了。敌机走后,战友们继续赶路,她被树卡住,呼救无果,费了好半天时间才爬上来。“很紧张,爬上来后赶紧追赶部队。在陌生的地方,掉队是很危险的。”

“当时害怕吗?”记者问。原英直摆手,“那不会,那时候每天只要一停下就想睡觉,甚至在走路时都能睡着,还能做起梦,根本就没有时间害怕。”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是当时的常态。原英说,白天时,他们都是自己找个隐蔽点的坑,抱着背包睡。但安全的坑很难找,休息时总是提心吊胆。她清楚地记得,有位小战士在睡觉时,飞机来了,没来得及隐蔽,结果被炮弹炸断了一条腿。

1953年底,原英回国。经组织介绍,她与同样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同乡,三十五师一零三团二营营长张李保成婚,1955年退伍。上世纪70年代她随丈夫来到安庆,进入安庆纺织品批发站工作,并定居安庆。

本版照片由全媒体记者 付玉 查灿华 唐飞 摄


(通讯员 嵇奕华 全媒体记者 付玉 唐飞 查灿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