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致敬“最可爱的人”吴同书:“就是死也得完成任务”徐华遂:“去了,就没打算回来!”

时间:2020-10-30 09:37:24 | 来源:安庆新闻网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正义战争。英雄的志愿军将士和全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觉悟、英雄主义气概和国际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吴同书:“就是死也得完成任务”


2.jpg

抗美援朝老战士吴同书。

通讯员 宋欠 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0月19日,抗美援朝老战士吴同书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吴同书,出生于原桐城县罗岭镇官风村(现宜秀区罗岭镇凤溪社区)。1951年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相继参与轿岩山、上甘岭等重大战役,获得个人二等功1次。回忆当年战火岁月,老人总是说:“自己不是什么英雄,在那个年代,所有的战士都有一腔热血,奋勇杀敌,报效国家。”

英勇战斗,夜炸北韩江大桥

“初到朝鲜那年,刚满22岁,年轻、胆子大,一心想着拿枪上战场、杀敌人,一点都不害怕。”回忆起过去战斗经历,吴同书老人记忆犹新。

在朝鲜的两年多,经历过多少次战斗,吴同书已经记不清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轿岩山战役。轿岩山战役中,吴同书接到上级指示,他和另外两名战士,去炸毁北韩江大桥,切断敌军退路。形势紧急,当晚,他和另外两名战友每人身上驮着50斤重炸药包,趁着黑夜,匍匐前行,路上连续遭遇了5拨敌军火力干扰。其中,一名战友不幸中弹牺牲。吴同书与另一名战友也身负重伤,但他们始终咬牙坚持。

“那时候,我和另外一名战友负了重伤,子弹就在身边飞过,但都顾不上了,心里就一个想法,就是死也得完成任务。”

最终,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吴同书和另一名战士成功突击到北韩江大桥下,引燃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掉了,敌军退路成功被阻断。之后我志愿军在北韩江前将敌军全部歼灭。” 吴同书老人说,这场漂亮的包围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整个连队也因此荣立集体三等功,我个人荣立二等功,并在前线光荣入党。”

舍生忘死,战场上与“死神”擦肩

“战场的环境是十分艰苦的,吃不饱睡不好都是常有的事。树根、野菜,就着水咽下去,就是一顿饭了。”吴同书说道。吴同书入朝参战时只有一件单衣两双鞋,到了寒冷的严冬根本扛不住风雪,身边就有被冻死的战友,而他就这样硬扛了过来。

“一上战场就什么都顾不上了,敌人来了,没吃饱,也要操起枪杆子去打仗。”吴同书说,上甘岭战役让他难以忘怀。“整整43个日夜,每天上万发炮弹落下来,山体被炸得翻过来覆过去,山上草木皆无,就连石头也炸成了粉末,走在上面扑腾扑腾的,抓一把土一看,一半是血泥一半是人的骨肉。”老人忍不住感慨道,“自己能活下来是非常幸运的。”

战斗中,吴同书也受了不少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子弹打进了右胸口,险些伤中要害。即使是这样,他依然坚守阵地,用药包给自己草草包扎好,忍着痛继续战斗。还有一次子弹片擦着头皮穿过,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他被送到当时的佳木斯医院进行治疗。“当时,我以为自己要死了,但是我没遗憾,值得!”老人笑着说道。谈到这段光荣历史,老人家十分激动,眼中含泪。

不忘初心,平凡生活葆本色

退伍后,吴同书回家务农,每天在田里忙活。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村里修路时,吴同书自愿提供帮助。开工时正值夏天,骄阳似火,柏油路面被晒得滚烫,吴同书就去工地帮帮忙,给工人们送茶水。有时,他应邀去村里的小学,给学生们说说他的战斗故事,讲一讲那段峥嵘岁月。

“战争是残酷的,我的战友,很多都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朝鲜战场。我有幸活着,很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想尽己所能将革命的火种继续传承,让下一代能够理解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今,年龄的渐长让他时常记不清很多事,但唯独抗美援朝的点点滴滴他都牢牢记在心里。

徐华遂:“去了,就没打算回来!”

2.jpg

抗美援朝老战士徐华遂。

全媒体记者 何飞 摄

“敌人打到家门口,我们能怎么办?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10月22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徐华遂老人慷慨激昂地说道。

“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那是1953年1月,19岁的他,响应党和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54军130师540团。两个月的动员和形势教育后,他所在部队直奔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

“当时部队看中我的专长,让我当侦察员,看地形,观敌情,查线路。”老人笑道,“不谦虚地讲,这个岗位只有机灵能干的兵才能胜任。现在是老了,我年轻那会儿,走起路来像飞一样快。”

上过几年学,又机灵能干的徐华遂,并没有当太久的侦察员,就被炮兵部队要过去,担任炮手了。

“我开始是担任第二炮手,主要任务是在大炮上装镜子、标尺,为的是查清目标的准确位置,以实施有效的射击。”对于部队里的那些事,老人仍清晰地记得。“我们那炮打击范围是30华里,28里内打得最准,距离大了就打不准了。”

说到当年的战斗,老人又一次感叹:“当时的武器装备,不论从数量供给还是从装备质量上,我们都远远比不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没有飞机坦克,甚至连吃的穿的都没有,而敌机一分钟十多架,对目标打击非常精准,炮弹就像雨一样连发不停,坦克横冲直撞。”

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我们不怕!我们能吃苦,不怕死,凭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为和平、为正义而战的气节,硬是击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把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打服了。”

“满地都是炸弹坑,到处都是血腥味”

特别能吃苦的志愿军战士们,曾吃过怎样的苦,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一天吃一片嚼不动的压缩饼干,喝着山沟里的水,常常是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也吃不上盐。”老人说:“我们没有车子运大炮,就用肩膀扛、木头撬着把大炮拖上山。每个人带着一个一头尖、一头厚的木头,扛一点,前进一点,一步一步撬着大炮上山,上山后马上就是构筑工事,投入战斗。”……过往的艰苦,一幕幕在老人的脑海中回放着。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小谷甲战斗的一个月。“每天都是火光冲天。满地都是炸弹坑,到处都是血腥味,血水流成了河。炊事员做出来的饭,面上都是红的,开始闻起来还很腥。时间久了,我们味觉都麻木了,闻不到味了。”

而说到“志愿军不怕死”,老人更是有说不完的话。

“去朝鲜前,我们都写了决心书,就没打算回来。”当时,这群年轻人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三个“不回国”的誓言:“朝鲜战斗不结束,我们不回国;朝鲜战斗不立功,我们不回国;朝鲜人民不解放,我们不回国!”

“在朝鲜战斗前,我们都在随身的帽子、衣服、鞋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喊不叫,伤了胳膊断了腿,只要能动,仍要坚持战斗。”

老人说:“我们部队有一个步兵连,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人,其中一人还受了伤。为守住阵地,两个战士就在长达四、五华里的战壕里,来来回回跑,这里打一枪,那里投一颗手榴弹,受伤的战士也没闲着,坚持做些装填、递送弹药之类的事。三个人就这样坚持了一个通宵,守住了阵地。”……

“400高地打得最为残酷与激烈”

1953年7月,徐华遂参加了金城战役。此次战役他印象深刻——在他所经历的战斗中,他认为“400高地打得最为残酷与激烈”。

“当时我们部队的任务是攻打400高地,当地人叫这座山为大黑山。当时那里到处都是废弃的飞机、大炮、坦克,堆成了一座座铁山。我们就在这些废铁下面挖通道前进。”老人边说边比画着。“高地底下是防空洞,美军飞机、坦克等等都在防空洞里。要进攻高地必须经过大片空旷地带,无遮无掩的,很难打。”

“7月26日、27日两天,我所在的130师对400高地发起猛攻,所有的炮,包括小炮、山炮、迫击炮、野炮、榴弹炮等等,一起开火,大黑山瞬时成了火烧山。我亲眼见到一丈二尺长的炮筒因为过热而下坠,我附近的4门炮打坏了3门。”最终,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了金城战役的胜利。

1955年,徐华遂结束了军旅生涯,回到老家潜山县青楼乡(今属潜山市余井镇)。现在,徐华遂老人身体健康,四代同堂,家庭幸福。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何飞 通讯员 宋欠 程晓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