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鲜亮丽的明星到普通老百姓,从成年群体到青少年,近年来,因抑郁症引发的悲剧无一不令人惋惜,同时让人们一次次警醒,抑郁症就在身边。30年前还是大众陌生词的抑郁症,如今却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当下,唤起对抑郁症的关注已经刻不容缓。
图为医院抑郁症知识普及展板
就诊量逐年上升
一场秋雨一场凉。9月15日,63岁的金女士的心里,比天气还冷。她没想到,女儿生完二胎后,竟又遭遇了二次抑郁,在家里时不时掉眼泪,有自杀倾向。这一次,看到女儿不对劲,她和女婿连忙带其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经医生判定,女儿确实又患上了产后抑郁。
对负责治疗该患者的六院门诊部主任张永贵而言,近年来,类似的病例并不少见。“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4.2%,女性平均患病率为5.1%,高于男性的3.6%。抑郁症,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发病率非常高的心理精神疾病。”
近年来,随着抑郁症知识的普及,抑郁症开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抑郁症的识别和就诊率有明显提高,这从医院的门诊就诊数据就能体现。
“2018年,第六人民医院门诊总接诊量为45000余人次,抑郁相关就诊为10900余次;2019年,总就诊量是57000余人次,抑郁相关就诊为15000余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截至9月1日,接诊总病患已有31000余人次,其中抑郁相关为12000余人次,接近接诊总量的3成。”
据张永贵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临床常见症状为心境低落与处境不相称、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意志减退、躯体不适、悲观厌世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并付诸行动。
“有抑郁家族史的人群、慢性病患者、遭遇过重大创伤的鳏寡孤独人群,生活压力大的成年人,上到90岁,下至青少年,这些群体都有我们接诊过的病患。”张永贵说,尤其是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年龄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罹患此症。
青少年患病不在少数
方薇是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在她的门诊记录里,一组组数据令人心惊:13岁,抑郁状态;17岁,抑郁症;15岁,抑郁倾向……作为专门接诊青少年儿童抑郁患者的医生,方薇每次坐诊都心痛不已。“沉默不语,成绩下降、记忆力倒退,心理包袱重,部分孩子更有厌世和自残行为,这些都是有抑郁倾向儿童的普遍表现。”
当青少年被父母带到医院,确诊为抑郁症时,很多家长比孩子更惊讶:“这孩子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抑郁了呢?”
“有一个孩子来就诊,我掀开他的左手衣袖,整个胳膊上满是刀疤,很明显是经常自残,但是父母却毫不知情。”方薇说,由于民众对抑郁症正确、科学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抑郁没有被及时识别,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抑郁症不是矫情的表现,它是一种疾病,可以预防、可以诊断,也可以治愈。”方薇说,很多患者在积极治疗下,会获得明显的症状改善。
上个月底,方薇的办公室来了一位熟悉的面孔,是她过去的一位病人小郝。去年秋风乍起时,读高二的小郝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六院就诊。
“她用卫衣帽子将半张脸藏了起来,坐在诊室的椅子上垂泪,感到自己的人生没有希望,不想学习。原先热爱绘画的她,画笔已蒙尘许久,说自己的脑子长满了锈,无法转动。”就诊时,站在一旁的父亲脸色凝重,似乎才意识到女儿的心理疾病如此严重。
最后,经过沟通和协商,方薇和孩子及家属达成共识,给予其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2个月后,小郝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今年高考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成为一名大学新生。开学前,小郝特地来向方薇告别和致谢。
方薇则说,希望民众能理解和积极支持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和家人,消除对抑郁症的歧视和污名化,尤其现在不少青少年患有抑郁症,他们是社会的未来,社会要重视这个问题,助下一代健康成长。
及时就医治疗是关键
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一般很难第一时间发现,那么抑郁症如何自我检测,对症治疗?在接诊过程中,张永贵和方薇经常遇到这些询问,“是不是通过心理辅导就可以治好抑郁?”还有一些患者排斥药物治疗。对此,专业医生提醒,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确诊的患者需要接受系统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抑郁症只要去正规就医,治愈率很高。”方薇说,目前社会对抑郁症有较多误区,一些患者怀疑自己有抑郁倾向,习惯上网搜索相关类似病例,网络上也有一些抑郁症筛查量表,但普遍缺乏可靠性和准确性,建议大家要及时、尽早到正规医院就医,是否为抑郁症,还要经过专业医生的复杂诊断。
方薇表示,在生活、工作、学习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背景下,产妇、儿童、老人等都是抑郁症高发人群,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当抑郁来袭时,大家不要忽视也不要害怕它,如果有症状,要及时、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专业治疗,尽早走出心理“阴霾”。
(记者 程呈 文/图 通讯员 孙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