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顶梁柱”病魔缠身,一个家庭因病致贫陷入困境,但贫不失志,妻子毅然扛起生活重担,外出务工、田间劳作,支撑着这个家庭;一双儿女发奋求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女儿立志学医深造救治病痛中的父亲……
十多年的患病经历,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这个贫困家庭终于摆脱贫困,开启崭新的生活。
在大别山深处的潜山市官庄镇坛畈村,余传和家的脱贫故事仍在演绎,并被传为佳话。而余传和及其家人深深懂得,因病致贫后能有今天,更应感激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及社会帮扶。
余传和现在可以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王春兰在村就业扶贫车间从事服装加工。
记者在余传和家的帮扶手册上看到,他家享受的脱贫帮扶政策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参保缴费补贴、手术住院报销等健康扶贫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教育扶贫政策,农特产业到户补助、光伏电站等产业扶贫政策,以及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残疾人帮扶等政策。
患病15年,帕金森病改变他的人生
8月13日下午,余传和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静静地剥着晒干的玉米棒。余传和看起来皮肤黝黑、身材瘦弱,这个时节,剥玉米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之一。当金黄的玉米粒从手中滚落,他绷紧的脸部稍有一丝舒展。
这里是大别山深处的潜山市官庄镇坛畈村,今年54岁的余传和是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坐在石墩上,他弓着腰,用膝盖夹着手肘,控制着微颤的双手。
余传和怎么也想不通,15年前,当时不到40岁的自己,竟会患上这种“老年病”。也就是这种病,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
原先,余传和是辛苦却“吃香”的装修工人,也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常年在外务工,妻子则一心在家照顾两个孩子。2005年底,他揣着一年辛苦积攒下来的几千元钱回到家中,准备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一天夜里,睡梦中的余传和突然四肢无力、口眼歪斜,被家人送到医院就诊。
帕金森病?!这让余传和难以置信,但最终他还是在省内一家大型医院被确诊。
在余传和家堂厅,坐在小凳上时,他依旧弓着腰,双手交叉着抓住自己的小腿,讲话时头部偶有晃动。生病之后,这是他的常态症状,多年来一直靠吃药控制。
下午4时许,余传和准备吃药。他拿起水瓶,对着搪瓷缸缓缓倒了点水,给它冷却。余传和说,他现在每天要吃6种药,分9次吃,白天吃得多,2小时一次,晚上吃得少,但是仍然失眠多梦、睡不好觉。后半夜有时疼痛明显,就由妻子给他喂药。
这些年,余传和吃的药越来越多,家中开支也越来越大,从一年五六千元到一年七八千元。病情逐渐发展,他的症状也越来越明显,严重时甚至无法活动。有时意识模糊,他还会胡乱吃药,有一次,他将300多元的药品倒进了水缸里,妻子伤心却又无奈。
在余传和的胸口,记者看到有一块明显凸起,那是一块安放在他体内的电池。2018年10月,因为病情持续加重,余传和接受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手术后,通过高频电刺激脑深部,能够减轻他的帕金森病症状。
现在相比以前,余传和的病情已大有缓解。每天,他都要给控制器充电,再背上背带,让控制器紧贴胸前的电池,给电池充电1个小时,以保证脑起搏器的正常使用,并坚持日常药物治疗。
脱贫攻坚,政策春风吹进他的家门
2005年余传和生病后,家中主要经济来源断了,一双儿女当时还在上小学,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从此,他和妻子王春兰在家中的角色发生了互换。
2006年刚过完春节,从未出过远门的王春兰收拾行装前往杭州,做起服装加工,边学边做。
慢慢地,余传和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王春兰在浙江、福建几个地方辗转之后,不得已,回到了潜山县城,2014年又回到了坛畈村,经人介绍,在家门口的一家服装加工厂上班。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余传和家也迎来了改变。2014年,余传和一家四口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起初,被列入贫困户,意味着什么,能够获得什么帮扶,余传和夫妇并不清楚。但是,王春兰坚信,脱贫终究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余传和生病后,王春兰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王春兰所在的服装加工厂离家约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每天早上,王春兰在家洗好衣服做好饭,就步行前去上班,中午回家给余传和做饭,下午再去上班,每月收入将近2000元。2018年8月,官庄镇在这家服装加工厂建设坛畈村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业。王春兰除每月获得工资收入外,还能额外享受100元的就业补助。自家的2亩茶园也是年年由她打理,除草、施肥、修剪,她不亚于普通农村家庭的男劳力。除留足自家的口粮茶,种茶一年为他们家带来近千元的收入。
王春兰的辛勤劳动,是这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7年10月,余传和一家从过去的危房搬出,住进现在的楼房,新家100平方米,随后他们家还陆续添置了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
受益于健康脱贫兜底“351”政策,2018年余传和的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共计花费36.2万元,他们家自费仅1万元。
受益于教育扶贫政策,两个孩子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加上他们自己勤工俭学,两个孩子读大学时,家里几乎没花什么钱。
余传和说,这几年,帮扶干部每月都到他家来,了解生活情况,送些生活物资,还帮助他们申报各项脱贫帮扶政策,他家政策受益也是越来越多。
2018年,儿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进一步改变了家中窘境。到2019年底,余传和一家四口人均纯收入已接近2万元,经过民主评议,他们一家顺利实现脱贫。
贫不失志,一双儿女是他的骄傲
余传和深深感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及社会帮扶,另外,让他感到欣慰和骄傲的是,自己有一双懂事、争气的儿女。
女儿余雯菲今年27岁,儿子余文斌今年25岁,姐弟俩从小就懂事,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
余雯菲在上初中时,就曾带着父亲到省内大型医院多次复查,她上大学时,又带着父亲到外地多次复查。余传和的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就是余雯菲通过实习医院多方联系的专家施行的。
生病的头几年,余传和在病情稳定的时候还带着儿女上山砍柴、下田割稻,干一些农活儿,当时才十多岁的姐弟俩一点都不怕苦。余传和说,割稻子的时节,别人都是一茬一茬地割,他只能握住几根稻子,拿着镰刀一根一根地割,两个孩子会抢着割完,好让他少受累一点。
那个时候,周边曾有些闲言碎语,余雯菲听到之后十分难过,她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学医,好为父亲治病。弟弟曾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但也在她的开导、鼓励下坚定了学习信心。
2012年、2014年,姐弟俩先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余文斌学的是化学专业,2018年本科毕业后,就进入武汉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余雯菲在完成8年的本硕连读学业之后,今年又考上了山东大学博士,继续攻读神经医学。
“虽然从小家庭条件困难,但是家人的关爱和社会的关心让我树立了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虽然我现在能做的不多,但是能够用自己所学减轻父亲的痛苦,并在今后帮助更多人,回馈社会,是一件幸福的事。”在8月15日的电话采访中,余雯菲这样说。
两个孩子的努力,余传和看在眼里,但他们求学的这一路十分艰辛。
余传和说,女儿上初中时,一位在本村支教的女老师愿意资助她高中三年的学费,也一直鼓励着她。儿子大学期间,也受到一家慈善基金会的资助。这么多年,除扶贫政策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为两个孩子读书提供了很多帮助。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在外,一年只能回家两三次,被担忧的却是余传和这个父亲。
余雯菲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回家,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及脑起搏器使用情况,并叮嘱他清淡饮食,而余文斌也会每周打电话回家,问问家中父母的情况。余传和总会跟两个孩子说,在外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太牵挂家中,帮扶干部时常上门,他们可以放心。
(记者 罗少坤)